太子四门出游
佛陀原先只不过是叫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每天在净饭王宫里,过着舒适的生活,不知道贫困,也不知道疾病,更不知道死亡。如果他一直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也许他就那么愉快地活着,没有疑问,也就不会觉悟,当然就不会有佛教思想的展开。然而,有一天,佛陀出了王宫,问题就开始了。
第一天
太子出了王宫,到了城外的花园,见到一个老人,佝偻着腰,拄着拐杖,步履艰难。太子在宫里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就问随行的车夫:“这个人怎么了,为什么他的头发、身体和别人不一样?”
“这是个老人。”
“为什么称他为老人?”
“称他为老人,是因为他活不久了。”
“那么,我也会像他一样变老吗?”
“太子啊,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
回到王宫,太子闷闷不乐,心想:“这种名为生的东西真是可鄙,因为它引起生者衰老。”
第二天
太子出了王宫,到了城外的花园,见到一个病人,很痛苦的样子,躺在自己的粪尿里,别人扶起他,帮他换衣服。太子在宫里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就问随行的车夫:
“这个人怎么了?他的眼睛与别人不一样,声音也和别人不同。”
“太子啊,这就是病人。”
“为什么称他为病人?”
“太子啊,称他为病人,是因为他难以痊愈。”
“我也会生病吗?可以避免生病吗?”
“太子啊,你和我们一样,都会生病,无法避免。”
太子回到王宫,闷闷不乐,心想:“这种名为生的东西真可鄙,因为它引起生者衰老和病倒。”
第三天
太子出了王宫,到了城外的花园,见到一群人,穿着杂色衣服,在进行火葬,便让随行的车夫把车驶近,清楚地看到了那个死人。太子在宫里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就问车夫:
“为什么称他为死人?”
“因为他的父母和亲友再也不能见到他,他也不能再看见我们。”
“我也会死去吗?我的父母和亲友再也不能见到我吗?我也会永远见不到他们吗?”
“太子啊,你和我们都会死,无法避免。”
太子回到王宫,闷闷不乐,心想:“这种名为生的东西真是可鄙,因为它引起生者衰老、病倒和死亡。”
第四天
太子出了王宫,在城外的花园,见到一个出家人,剃着光头,身穿袈裟。太子在宫里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就问随行的车夫:
“这个人怎么了?他的头与别人不一样,衣服也与别人不一样。”
“太子啊,这就叫出家人。”
“为什么叫出家人呢?”
“太子啊,称他为出家人,因为他善于行正法,善于行正行,善于行善业,善于行福业,善于不杀生,善于怜悯众生。”
“好极了!”
于是,就让车夫把车驶近出家人。太子问出家人:
“你是怎么了?你的头与别人不一样,衣服也与别人不一样。”
“太子啊,因为我是出家人。”
“为什么你是出家人?”
“因为我善于行正法,善于行正行,善于行善业,善于行福业,善于不杀生,善于怜悯众生。”
“好极了,正法好极了,正行好极了,善业好极了,福业好极了,不杀生好极了,怜悯众生好极了。”
然后,太子对车夫说:“你自己回家吧。我要在这里剃去头发,穿上袈裟,成为出家人。”上面戏剧性的四天,构成一个故事,叫作“太子四门出游”,最早见之于《大本经》(讲述佛陀在法堂向众比丘讲述佛前生事迹的记录),释迦牟尼向弟子传授佛法时,讲了这个故事,里面的主角是“毗婆尸太子”。但在后来的典籍里,这个故事成了佛陀自己的生平;成了佛陀如何出家的故事。
当然,故事里的“太子”是谁并不重要。事实上,释迦牟尼确实是在荣华富贵里感触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之后,才走上成佛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