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本质篇第六节:情感、形象
缘起:我是一个想写出文学小说的人。我认为有必要学习什么是文学,否则不可能写出文学作品。如果跑步没有方向,我想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终点。学习文学理论,就能知道写作的方向,一点一点提高,写出文学小说。
情感
情感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可以这么一切文学创作的动机是情感,为了抒发情感,进行文学创作是因为我要表达,我们人是有欲望的,这个欲望就是抒发情感(小说也是可以抒情的),表达对生活的某种向往。作为一个文学作者,这一点我是很有体会的。我会写小说,尤其是文学,是我自身真的有想要表达的情感,一两句据话说不清楚,才借助小说表达。
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也提到这一点,书中是这么说的:情感是生活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也是虚构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情感是决定性的,它是终极的关联,认同感就出现在这里,读者由此变成了人物的化身,从而感觉到了人物的感觉。情感是我们这一章的主题。你的情感都要支配你的思想。各种情感毫无预警地降临到你的身上,甚至把你压垮。你向上帝祈祷,希望你能支配、削减或者减轻情感的压力。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认同感就是文学理论第四节提到的“真实感”
那么文学为什么有情感?简单思考一下你会把说明书当成文学吗?不会的,因为说明书是冷冰冰,客观的文字,没有情感
为什么会写文学?因为人有话要说,如果现状满足了,不会说。现实中某种的匮乏,通过文字言语诉说,现实缺什么,则通过诉说的方式,表达的方式,填补匮乏。没有一个作家面对早上起来面对清晨的太阳大喊:来吧,我要为了全人类书写,我要为了启迪世人而奋斗终身,那不是作家,那是耶稣。”作家的书写,说到底更多还是补偿现实中不能被满足的欲望,去表达自己在现实中难以诉说的思想。
没有情感的文本不能称为文学。有情感文字可以看到作者的个性。而通俗作品,根本看不到作者的个性,通俗作品往往是套路化的,重复情节很多。
还有原因,情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自己有独特的个性和情感。而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方式。这样作者和情感会形成一种绑定关系,读者在看作品会看到作品的个性(作品具有主观再发现作品背后的共性。)
在消费文化社会中,为了赚钱塑造的情感,后情感文学。情感本来是主体对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后情感文学不一样,情感可能是被动建构起来,而非主动产生。那样情感有一种虚拟性、表演性、代理性(代替作者情感)。
不仅如此,后情感文学,情感是一种可复制的产品,情感失去了内在体验变成了一种格式。
情感有意拉开和主体的距离,看不到作品的独特性,即表达情感上个人的独特情感。
写手和作家的区别,写手就是生产文字,没有主体性,读者看什么,作者写什么。而作家对文字是认真,反复推敲,认真修改,小说就是他的生命存在形式。
好的作家不考虑自己的情感能不能被接受读者,这个情感就是独属于自己的,他们就是如此任性,如此写出来作品不容易得到大众认可,而好的作品又需要大众认可,两者完全相反,怎么能说明这是好作品呢。答案是文学理论,学过文学理论的人,能够逃脱一般读者视角,从文学性的方面评价作品的优劣。
形象
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呢?这不得不提到,形象。因为情感是抽象的,语言具有公共性,是理性的,用公共的语言表达不能准确表达情绪化的事物。
必须通过客观存在表达,这需要形象。比如一个人很生气,生气很抽象,作者需要通过人物行为、肢体特征,表达人物很生气,向读者证明人物真的在生气。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自己也会跟着生气。因为形象是客观事物特征和主观情感的特征相互结合。
形象具有概括性它的的作用是:强化特点,激发联想,使得进行自由的联想,激发读者感受。文学很重要的本质是传达感受,让读者变得感性起来。
事实上借用公共性的语言表达私人性情感,这可以体现出作者水平高低;作家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不可描述的情感,这是创作情感的能力的高低。这是作家必须磨练和克服的问题。
作家借用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作者没有具体写出某一种情感,作品才能被多种解读。优质的作品是,是它本身想表达的含义超过作者的主观意图,作品本身表达的含义和作者主观意图相矛盾。
并且还有特征,形象一旦创作出来就具有独特生命力,作家在写的时候不受控制,自己活了,不会按照作者的意图发展。小说写着写着人物活了,他们自己就知道如何行动,作者试图改变人物,没想到创作的人还烦恼,“人物真的这么想的?”
想知道更多有关文学知识,点个关注吧!
学习内容: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一季 (32讲)( 2019年秋)-哔哩哔哩】 https://b23.tv/MMaEMoo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逐步更新)-哔哩哔哩】 https://b23.tv/6VlhiuH
【【举人】一个社畜的呐喊!卡夫卡和他的“变形人生”-哔哩哔哩】 https://b23.tv/UB2XDiQ
《看不见的文学,如何理论》作者杨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作者杰里・克利弗,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