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品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中华文化之我见》 ——诗词文化

2017-03-25  本文已影响287人  098c2a306f8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的文明一直存在,

一直在东方闪耀着光芒。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源远流长的,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它贯穿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中,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我最爱的诗词文化。

诗词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殊不知,诗词一直都以用季节衬托心情的优美手法见长。其中,秋是个用来抒发哀思、忧愁的最好季节。以致,描写秋的诗作最为显著,数量也远远多过其他的诗。

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但,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

本词首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诗词饱含真情,立意新颖,联想自然,意境优美,且凝练集中的特点,成为诗词能经久不衰,并广为流传的最终缘由。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热爱诗词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