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一.慢一点
想象力你理解的越多,需要记的就越少。
不要光是看看就行了,停下来,好好想一想。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去翻答案,可以假想真的有人在问你这个问题。
你让大脑想的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学会并记住它。
知道和遇到是不同的概念。
都知道生老病死,也曾假想过如果今天是世界末日,要如何度过?这个时候答案很接近,却不一定真实。
就好像生死别离,只能当人真正遭遇的时候,才能明白那种入骨之痛,不可能理性的去思考问题
假想,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补充:Vr技术创建虚拟实境,想象世界的可视化)
虚拟实境假象一方面无限模拟接近事实的场景,一方面不断重建和演练可实用的行为。
人们常常会被动而消极的假想,但我们需要的却是主动而理性的构思
如果是A,会是如何,应该怎样,然后怎样?
如果不是A而是B呢,,又会是如何,然后怎样…
二.做练习,自己记笔记
做笔记拿出笔来,写一写,画一画。
大量研究都证实,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实际动动手,这将改善你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听只是吸收知识的一小部分,笔记,朗读,画画,应用则是剩下的一部分。
当我们听课程的同时,最好是同时做笔记,通过书写内容可以反复强化记忆所学的内容,也可构建知识体系。
写又分为记录和分享,记录是写给自己的,不必在乎别人能否看懂,只要能够为我所用。
分享是尝试把所学的内容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让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能够相对轻松的Get到知识点。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简单的内容却需要完整而深厚的知识功底,能够及时发觉自己的不足。
教和学拥有不同的视野和思维,教是最好的学。
朗读,画画是像文字一样重复知识点,但以不同的形式。
要知道,一段文字写出来和读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画画的难度要相对高一点,可以是手绘,思维导图,流程图等。
三.要喝水,而且要多喝水
喝水能提供充足的液体,你的大脑才能有最佳表现。
如果缺水(可能在你感觉到口渴之前就已经缺水了),学习能力就会下降
喝水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病了要喝水,运动要喝水,学习也要喝水。
喝什么水?什么时候喝?喝多少?是每天都要时刻注意的习惯
四.说出来,而且要大声讲出来
演讲说话可以刺激大脑的另一部分。
如果你想看懂什么,或者更牢地记住它,就要大声地说出来。
更好的办法是,大声的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你会学的更快,而且可能会有以前光看不说时不曾有的新发现
这是很重要的一环,甚至不必去追究原理。
跑步后大汗淋漓会兴奋,手写笔记学习效率加倍,听歌会让人心情愉悦。
有些事情不必去说,先去做,做了就明白其中的好,然后坚持下去。
跑过步的你懂得。
五.真正做些工作!
学以致用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你的日常工作中去,你会得到书中练习和活动以外的经验。
通过使用针对考试所学的工具和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知识的应用目前我把它简单分为三类。
一类是寓教于学
这一类知识我们学了之后无法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无法为商务和工作使用,很尴尬的一个位置。
不过这一种有很多,有的可以应用到工作和日常,但是选择了教学,比如琴棋书画。
钢琴好比钢琴,当你学完钢琴,日常不见得需要高频使用,只是代表你会了而已,而你又不靠钢琴表演和活动为生,但钱还得赚,日子还得多,所以很多人都当了老师,比如开一个辅导班,或者个人兼职,去教下一个不见得去用的人…
二类是工作使用
这一类技能往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就是为了工作而学习,也只有学到一定程度才能胜任工作。
比如大数据,比如云计算,比如人工智能等,普通人学习之后很难应用到个人的实际生活,就算可以,实用价值也不大,并且学习曲线高,时间跨度长
深度学习企业往往需要这一类的高级人才,学到某一程度后就可以去工作了。
三类是个人使用
不需要产生利益价值,而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类知识一般比较零散化,针对的是具体的某个问题或者是一个细分的领域。
生活小技巧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如果所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在三个分类里,那么学习的价值就不大。
当然,拥有强烈的兴趣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