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问——也谈敬畏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4750/a5f29a2796161910.jpg)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八月二十六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江西湖口,中世纪最大规模的水战将在此终结,双方主帅:朱元璋、陈友谅。
一支利箭在空中划出了优美的弧线,其声咻咻,射穿了困兽犹斗中的陈友谅的头颅,历时37天的鄱阳湖之战结束,陈友谅的大汉政权以65万精锐水军的绝对优势,完败于仅有20万由渔船拼凑起来的朱元璋水军。
鄱阳湖水战是中国历史上继赤壁之战后又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战役为朱元璋扫除了统一中国南方最大的障碍,为其攻灭元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明朝建立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其后,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宣布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陈友谅身死,其所建立的大汉政权也随之覆亡。
“友谅之勇略,虽或未及项羽,而剽性狡悍,出没飘忽,大困而不馁,屡踬而复振。其能开拓封疆,奄有荆、楚,亦一时之雄也。”——这是明朝史学家对陈友谅戎马一生的评价,其军事才能纵然是敌人也高度肯定。
然而他还是失败了,身死国灭。
“君马上得天下,安可马上治之乎?”这句远自公元前200年的疑问对陈友谅失败的原因做了最好的注解。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年被问到这句话的人,创立的政权也叫大汉,是为汉高祖刘邦。刘邦心存对亡秦覆辙的敬畏,养生息而聚民心,汉高、惠、文、景四位皇帝接力之后,大汉国力扶摇直上,作为中国极盛时期的国号,“汉”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名字。
自汉初至元末,横跨一千五百年,马上得之,马上治之?回答这句千年之问,孔曰仁义、孟曰王道、唐太宗称之载舟覆舟。千年之问,千年之叹。陈友谅的结局,是无数反例中的一个。
纵观陈友谅发家史,为谋取权力杀害兄弟、杀害恩师、杀害上司,直至成为皇帝仍不改本色,手段狠毒无所不用其极。作为曾经的儒家弟子,孔孟之道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在其眼里不值一文。故鄱阳湖之战,朱元璋20万众为一心,陈友谅虽65万军而居心各异,战局未开,胜负已定。陈友谅之败,非败于军事,败于人心尽失。
——这是个毫无敬畏心的人,简而言之。
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工农兵学商,没有敬畏心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位置越高、权力越大、跌得越惨。英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一世被公开处死,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王,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被弹劾前被迫辞职,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辞职的在任总统,根源都因为在契约社会里对契约(法律)毫无畏惧之心,倒行逆施、胡作非为。
西方民主国家繁荣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是其制度文化,其核心就是对契约的尊重。对契约(法律)尊重的根源,来自对上帝的敬畏: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引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而公平公正是法治社会最基本的要素。“陪审团已经做出了裁决”,是美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的口头禅(当然尼克松除外),实现法治国家最重要的不在于纸面上的制度,而在于是否有一群遵守契约、心存敬畏的公民。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千年之问,似可作此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4750/b36fe8594170c7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