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
离城市越来越远,路两旁玉兰成行,坐着公交车,我来到紫金山南麓灵谷景区,松木参天,秋叶轻飘,湖面如镜,远处有鸟的鸣叫,难掩悠静,奇怪,灵谷寺怎么是灵谷景区?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灵谷寺是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太祖朱元璋为在独龙阜建明孝陵,将寺和塔迁此,因此处是左群山右峻岭的一片谷地,改名灵谷寺,封为“天下第一禅林”,与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
迎驾桥
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曾来寺中,寺庙僧人均到这里迎接,故称迎驾桥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万工池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派万名军人挖掘而成,过去,佛教徒在这里放生。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红山门
醒目的红与蓝天白云同框,静谧而张扬。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山门是寺庙大门的通称,现在是灵谷景区的大门。这座山门是30年代所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因外墙为红色,所以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岳先生的手笔。门外的一对石狮,是建造民国时期阵亡将士公墓时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青石大道,两边蓊郁苍翠,庄严肃穆,沿着大道行走。高大的牌坊与天共立,这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牌坊座基外镶花岗岩,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中门门额上横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这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的。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牌坊后面是无梁殿。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无梁殿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原为灵谷寺内供奉无量佛的无量殿,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不用寸钉片木,形制高大,全用砖砌,故称无梁殿,殿内有前后回旋的拱洞,外部有飞檐,无梁殿的结构虽简单,但十分牢固,气势宏伟,技法精湛,堪称一绝,历时600余年,风雨硝烟,仍巍然不动。为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者。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1928年,国民党政府把它改为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以慰忠魂。每座祭台有一方石碑。中碑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壁上,嵌有110块太湖青石碑,镌刻32,000名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复竣工后,定名“正气堂”。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辛亥革命前后的57位名人蜡像,组成22组故事情节的画面,再现了革命先驱叱咤风云的生动场面。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阵亡将士公墓墓地有3座墓,这是居中一座,当时由于阵亡将士之多,公墓没能全部容纳,采取以师为单位,用抽签方法,从每一军阶将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在这里,对先驱的崇敬油然而生,对这些舍生取义的英魂由衷的哀思。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松风阁
墓园后面,是依山而建的走马楼式建筑,登楼远望,视野开阔,满眼松柏长青,“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它的自然美妙令无数游人沉醉。这是1931年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1933年完工后定名“革命纪念馆”,以纪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灵谷塔。
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之一,1928年国民政府“眷念前劳,凯旋者概予登庸,惨逝者追加抚恤,惟兹阵亡将士杀身成仁,尸骨遍野,忠魂无依,乃拟收集阵亡将士骸骨,建筑公墓,安慰忠魂。” 灵谷塔建于1931~1933年,塔的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塔正面石阶正中,有一幅白色花岗石浮雕“日照山河图”。 塔内二至四层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草书的孙中山先生北上时向黄埔军校的告别辞。五至八层是国民党元老吴敬恒篆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正门"灵谷塔",为高艺林所书。塔底层外壁石刻 "精忠报国"为蒋中正题书。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后门为" “有志竟成”。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第二、三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两侧。三个公墓共葬入1029名国军阵亡官兵,多数是北伐和12.8淞沪会战阵亡将士。
第五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灵谷塔的西面原有一座宝公塔。
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来安葬宝志和尚舍利的塔,宝志和尚是南京栖霞东阳人,7岁出家,死于梁大监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当时建塔耗资20万银两。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将塔与寺一起迁往这里,改名叫灵谷塔。塔初建时为5层,现原塔早已毁尽。
志公殿。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琵琶街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相传在此踏地能听到清脆的回声,击掌能听到与弹奏琴弦一样美妙的回音,这是被称为灵谷风景之一的“空街应掌”,我试了试,当时秋风萧瑟,犹如琴曲,其实,心如曲,才是最重要的。
"金陵桂花王”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漫步小路,这棵被称为桂中之王的桂花树,她的年龄超过了100岁,属于波叶金桂,在落叶纷纷的季节,她生机盎然,翠绿华盖,以王者荣耀的风范,彰显旺盛的生命。
每一座寺庙不仅是佛教的象征,而是承载了历史的脚步。
灵谷寺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灵谷寺始始建于南朝天监十三年(514年),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建于“左群山右峻岭”之间的一片谷地,可谓山有灵气,谷有合水,故命名为“灵谷禅寺”。当时金陵佛教十分兴盛,仅钟山一带就有佛教寺庙七十多座,当年,从山门到大殿长达5里。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大雄宝殿供如来佛;大道觉堂供玄奘法师灵骨;观音宝阁供观音菩萨;还有弥勒殿、祖堂等建建筑。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灵谷寺香火旺盛,善男信女,随心随缘,敬做功德。寺庙的工作人员年轻的姑娘居多,遇到上香点灯,拜佛许愿的施主,会轻言解释,微笑指引。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我了解到自己的本命佛为文殊菩萨,为表敬意,上一对长明灯,表行路不迷路之意,人生的道路漫长,最要紧的只有几步,以勉励自己。工作人员引导我礼佛,按照顺序礼拜四方。在香炉里插香的顺序:中间香,供养佛,觉而不迷。右边香,供养法,正而不邪。左边香,供养僧,净而不染。
八功德水。
高僧昙隐云游钟山,忽闻金石丝竹之音,沿着山崖,闻音寻迹,见粒粒水珠顺着石缝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嘀咕嘀咕”的声音,如轻拢慢捻的琵琶声在幽静的山林中回响,昙隐认为,这是上天对人世间的的施舍,古功德泉。此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无甘,六静,七不疴,八不蠲镒。故又名八功德水。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仔细看了这水,清澈见底,银钱静卧,沁凉冰心,令人精神不由洁净了许多。
藏经楼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许愿树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观音宝阁
玄奘院
玄奘,唐朝高僧,通称三藏法师,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帝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堂中供奉玄奘法师坐像。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六面七级飞檐桃角檀香宝塔,塔内安放着玄奘法师的部分顶骨。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走出灵谷寺,寺门对面是带顶的黄色照壁。
曲水流觚,坐看云起。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灵谷深松” 这是后人摹乾隆笔意题书,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禅和香道,曲径通幽。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邓演达墓。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这里草木古树,空灵寂静,娓娓诉说着曾经和继续的岁月。
佛城南京一袈裟寄灵谷、净地慰忠魂的灵谷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