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花语 观察与思考

魂归故里

2021-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寒冰_a134

(一)

八十八的李奶奶对故乡的印象,除了连绵起伏的大山,和山脚下那条潺潺流动的小河,其他的,已全无记忆。

但她始终记得,自己故乡在川东某个县。停留在她记忆里的,只有一个叫铜坝的地方。至于是乡、或是村,她说不清楚。

故乡,对李奶奶来说,那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可故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小时候拾柴割草的大山,常去洗衣的小河,总是在她眼前浮现,是如此的清晰。陌生的是,她居然说不出具体的地址。

多少年了?她几乎快记不清了。越是年纪大,她就越是惦念那个生她养她的地方。她时常倚在门框上,呆呆地望着西南方向,开始了神游。

每当此时,儿女们都知道,老母亲又在思念自己的故乡了。伴随着声声叹息,儿女们既心疼,又无奈。

十年前,李奶奶的大女儿就开始帮母亲寻找故乡的亲人,但始终无果。但她也始终没有放弃,她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不想让自己的母亲在有生之年,留下遗憾。

(二)

七十多年前,当时的李奶奶年仅十五岁,便参加了革命队伍离开了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李奶奶的故乡,是革命老区。那是一个不太大的县。据记载,当时,在李奶奶的故乡,总人数只有五万人,其中就有一万人参加了革命队伍。李奶奶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战火纷飞地年代,十五岁的年纪,她不太懂得许许多多地大道理。但她知道,穷人的日子不好过。自己的父亲、哥哥长年给地主家干活儿,换来的那点儿工钱,一家人吃不饱,也穿不暖。

自己如果不寻条出路,说不定那天父母就得找户人家,把自己嫁出去。她不想老早地成为别人家的媳妇。

正好,这时有军队在附近,听说正在扩充队伍。不论男女,只要自愿参加,军队都要。而且最关键的是,军队里有饭吃。

于是,当时的李奶奶就和同村的几位年纪相仿的姐妹,商量好一起投奔了军队。就这样,李奶奶随军队离开了家乡。

都说时代造就人。本来从小在大山里生活的姑娘们,没文化,也没见过世面。但她们从小就学会了吃苦耐劳。她们懂得,只要肯出力,肯吃苦,到那儿都受待见。

跟着革命的队伍,成天冒着枪林弹雨,南征北战。她们成了最好的后勤人员。为受伤的战士抬担架,包扎伤口,换纱布。她们都是一把好手。

(三)

自从参加了革命的队伍,李奶奶随军队经历了三年的抗日战争,又经历了四年的解放战争。

虽长年硝烟弥漫,随时都要面对生死存亡。但爱情的火花,是不分是否战争或和平的,她都会随时迸发。

河南籍战士大刘,在一次战斗中,腿部受伤后。在战地临时医院接受治疗时,与当时给他做护理的李奶奶认识后,大刘就看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五岁的川妹子。那年,李奶奶十九岁。

在大刘的主动追求下,李奶奶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五大三粗的中原小伙儿。

大刘看上去粗粗拉拉,却有一颗细腻的心。他的憨厚、热心,李奶奶都看在眼里。

大刘伤好之后,俩人确立了关系。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你侬我侬。有的只是相互地叮咛和满怀关切地嘱托。他们共同的愿望就是,战争早点结束,革命早点胜利。然后回到老家,过踏实地日子。种上几亩薄田,养一群鸡鸭,再生一堆儿女。如此甚好!

(四)

新中国成立了。大刘带着媳妇李奶奶回到了河南老家。俩人过起了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

日子虽说穷,但终于没有了枪林弹雨。再也不用担心一次离别就可能是永别。

虽说吃地是粗茶淡饭,但夫妻俩很开心。日子平淡安心,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

一开始,大刘还答应李奶奶,过两年带她回川东老家去看望父母亲人。毕竟从离开家乡一直没和家里有过联系。

这些年,一是李奶奶自己不识字,二来,随部队长年南征北战,没有固定地方。所以一直没有和家里联系过。

再说老家的父母兄弟见这么多年也没有李奶奶的消息,也以为李奶奶早就不在人世了。早些年还有些牵挂,后来年头多了,也就慢慢淡忘了。

可生活就是,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随着大女儿的出生,生活的枷锁就牢牢地套住了李奶奶的腿脚。

十几年的时间里,李奶奶先后生下了五个儿女。

在那个百废待兴地年代,人们的生活本就不富裕。再有这五个孩子要养活,大刘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那张憨厚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少。对媳妇曾经的承诺也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每天面对一群等吃等喝地孩子,李奶奶也是忙得脚打后脑勺。对于自己久违的家乡,也就无暇再去顾及想念了。

(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女儿出嫁了,儿子娶媳妇了。按说李奶奶也该有闲暇时间了吧,可儿女们成天忙忙碌碌,李奶奶还得帮着哄孙子孙女。

对于自己的故乡,停留在记忆里的,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但李奶奶从未忘记过那个生她、养过她地那座大山,那条小河。还有自己的爹娘、哥哥及其他亲人。

如今,自己都已是儿孙满堂的老太婆了。想必,爹娘应该早已不在人世了。还有自己的大哥,如今他过得怎么样?

每当想到这些,李奶奶就黯然神伤。她常常对儿女们讲起,她小时候去拾柴割草的大山,还有常去洗衣服的那条小河。

她对儿女们说:“我老家哪里的山,好大好高,山上的树一年四季叶子都是绿的。到了二三月里,满山都开满了映山红,可好看了。山脚下那条小河呀,一年四季,从未干枯过。那水呀,特别的清亮。从前家里没有镜子,我们几个姐妹到河边去洗衣服时,就对着水看看自己长得啥样子。”

每每说到这些时,李奶奶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无限的兴奋和向往。

儿女们也特别理解老母亲的心情。承诺说,一定要帮母亲寻找到故乡的亲人。

可仅凭一个不确定的大概地址,要找到几十年没有联系地亲人,谈何容易?

(六)

大女儿从社办工厂退休后,就一直在为母亲寻找故乡亲人而努力着。

她先后往母亲提供的地址,(川东某县,后面注明铜坝区、或是乡、镇、亦或是村等地址)写信,再写上外公和舅舅的名字。可这些信件,有的是标注查无此人,或是地址不祥原件退回。有的干脆石沉大海。

大女儿没有气馁。她又给母亲提供的那个县的县委、及公安局写信,希望那里的公安局帮忙查询母亲的亲人。可经过了几年的努力,还是没有消息。

直到后来,大女儿从电视上看到有寻亲栏目,感觉希望来了。

于是,大女儿找到了当地的公安局。把母亲的个人信息,及想要寻找的亲人信息做了备份。

由公安局出面,帮李奶奶联系了寻亲栏目组。工作人员承诺,排除万难,一定会帮李奶奶寻找到故乡的亲人。

于是,李奶奶的儿女们便开始期盼寻亲栏目组,能早日帮老母亲找到那久违的故土及亲人。

尽管明知道希望渺茫,但总比自己像无头苍蝇瞎撞地强吧!

(七)

自从得知女儿为自己联系了寻亲栏目组后,李奶奶更是日想夜盼,都快望穿秋水了。

一年,两年,整整两年都没有得到消息。大女儿隔三差五地就去公安局打听,得到的答复便是,耐心等待。

可眼看老母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儿女个个心急如焚。

看着八十多岁的母亲,整日里发呆地样子,时不时嘴里就叨咕着:铜坝,铜坝。有时候甚至还说,爹和大哥又去给地主家耕地去了吧,要不又是掰苞谷去了吧之内的糊话。

儿女们知道,老母亲糊涂了。但老人家的心里放不下的,脑子里忘不了的,始终是生她养她的故乡和亲人。

近一段时间里,李奶奶的身体状况愈发欠佳,老人家已经卧床一个多月了。大多时候是属于昏睡状态,可一但清醒时,便是念叨上山拾柴吧,打草吧,要不去河边洗衣吧一些糊涂话。

儿女们知道,老母亲恐怕已不久于人世了。可老人家这一生唯一地心愿还未达成。做为儿女们,怎忍心让老母亲带着遗憾离开呢!

可着急也无济于事啊!正当儿女们一筹莫展时,却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八)

再说寻亲栏目组自从受理了帮李奶奶寻找故乡亲人这件事情后,便千里迢迢地来到老人的出生地。

为了帮老人达成心愿,栏目组的工作人连同当地公安部门,对当年参加过革命队伍人员档案开始着手。可查遍了所有档案却没有找到有关李奶奶的信息。

后来又查李奶奶父亲的名字,但还是没有查到。于是工作组坐下来分析,估计是李奶奶父亲去世得早,公安局根本就没有他的信息。

然后又查李奶奶大哥的名字。这一查不要紧,同名同姓的人一下子出来了十几个。

工作人员又对这十几人的信息逐一进行筛查。因李奶奶根本就说不清,自己大哥的具体出生年月日。工作人员根据李奶奶的年龄计算,就在十几个人中找九十岁上下的人查。于是这一查,又查出了四五个人。

然后工作人员就对这几个人进行逐一走访。

说话容易,但真正要找到这些人可不是一件容易地事情。因为,这地方山高路远,有的地方根本连车都不通。

有的地方,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从县城出发,一天的时间都到不了。尽管如此,工作人员还是对这些人开始了逐一走访。

可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调查走访,都没有符合李奶奶亲人条件的。实话说,就连跟着走访的当地工作人员都有些气馁了。但寻亲栏目组的成员仍未放弃。他们抱着不到最后关头,只要有一丝一毫地希望,他们都要坚持到底。

(九)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要走访到最后一个同李奶奶哥哥名字相同的人家时,所有工作人员的心里不由地兴奋起来。因为他们听到了铜坝这个地名。

原来这里过去有一座小庙宇,叫铜坝庙。每年都有两次庙会,这一带附近的村民都会去赶庙会。

后来这座庙宇被拆除了,庙会也就取消了。再后来,年头一多,人们就把这个铜坝给淡忘了。当然,年轻一点儿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铜坝这个地方。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依稀记得这个铜坝庙会。

找到了李奶奶嘴里的铜坝出处,工作人员心里多少有些欣慰。但一提到李奶奶哥哥的名字,年轻人基本都说没听说过。但后来有一七十多岁的老人告诉说,半山腰上有一户李姓人家,可以去问一下。

于是几个工作人员便立刻前往。说是半山腰,几个人从山底下走了三个小时才找到了那户人家。

一位六十多岁的男主人。当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并拿出李奶奶的照片。男主人看了看照片,嘴角露出了兴奋地笑意。

他领着工作人员到屋里,指着墙上的一个大镜框,里面是一位男老人的遗像。从脸谱轮廓上看,和照片上的李奶奶十分神似。

然后那位男主人又对工作人员说道:“我从小就听父亲和我说起过,说我有一个小姑,十四五岁时就跟着共产党的军队走了。一块走地还有村上几个和我姑差不多大的姑娘。当时兵荒马乱地。村里有两个走了半年又回来了,说我姑还跟着军队呢,没有回来。”

“后来,不打仗了。我姑也没再回来,家里人都以为她不在了。为此,我爷爷奶奶到死都在念叨,奶奶一提我姑就哭。”

“这么多年了,谁会料到她还活着呢!我父亲这才去逝了三年,他老人家要是活着,知道我姑还健在,他得多高兴啊!”

为了保险起见,工作人员还是提取了这位男主人的血液样本。带到了山城,同李奶奶的DNA样本做了鉴定。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九十的相同点,可以肯定,是亲属关系。

得到权威的认定,工作人员马上与李奶奶所在地的公安局取得了联系。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通知了李奶奶的家人。

(十)

得知寻亲栏目组已经找到了老母亲的故乡和亲人后,几个儿女更是激动万分。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李奶奶。

已经卧床将近俩月的李奶奶,听到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竟离奇地坐了起来,精气神一下子恢复了。嚷嚷着要见自己的亲人。

儿女们看老母亲突然这么精神,知道老人家可能活不了几天了。马上和栏目组工作人员联系,希望安排李奶奶能与亲人见面。

鉴于李奶奶的身体条件,工作人员便让李奶奶的侄子到河南去见老人。并告诉他,老人可能不久于人世了。

为了达成老人的夙愿,侄子从老家挖了一小袋土,又装了一瓶井里的水,还带了些家乡的土特产。跟随工作人员连夜出发,赶往河南李奶奶家。

一路地奔波,两天后一行人终于赶到了李奶奶的家。

当李奶奶看到娘家唯一的亲人时,激动得拉住了侄子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她扁瘪的嘴唇,颤抖着、蠕动着,久久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两行老泪顺着那满是褶皱的脸颊流淌下来。

侄子将老人拥到怀中,哽咽道:“姑姑,姑姑,侄儿看您来了,您可好啊?父亲到死还念叨您呢!”姑侄俩相拥而泣。

看到此情此景,老人的儿女们也都纷纷热泪盈眶。

李奶奶的儿媳把表哥带来的井水烧开后,老人喝了大半杯。

她用那双苍老地、只剩下皮包骨地手,捧着侄子从故乡带来的土。她颤抖着,吃力地举到了鼻尖,她深深地嗅着那土里的气味。

半晌,李奶奶说累了,想要躺下。她一直抱着那一小捧土,不肯撒手。

李奶奶躺在床上,她再也没有醒来。老人家双手搂着那一小捧故乡土,脸上带着安详地笑意。

两天后,家人安葬了老人的骨灰。骨灰盒旁放着,侄子带来的那一小瓶水和一小捧土。

为了了却母亲的遗愿,儿女们把老人的骨灰取出了一小部份,让表哥带回了母亲的故乡。

侄子带着姑姑的一点儿骨灰回去了。他到家后,把老人的骨灰分别撒在了大山里、小河边、和自己爷爷奶奶及父亲的坟墓旁。

李奶奶离开了故乡七十三年,她生前没有回来过。但她最终没有留下遗憾。她喝到了故乡的甘泉,怀捧着故土,带着微笑走完了她八十八年的人生路。最终也算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