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三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搭配》和《倍的认识》

听了两节数学课。
第一节三年级《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开课之后,老师利用班级创造情境“21名女生和38名男生选一位男主持人和一名女主持人”,询问有多少种选法。我记下了数字,男女生比例接近2:1,听课的时候,写下了数字,大脑要溜号。
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提问了3名学生,如果再继续问,可能答案就能够揭晓。其实,学生没有明白题意,学生的惯性思维是一旦当面选完之后,就不再与其他学生搭配。如果老师问一名男生,如果你已是一名主持人,再选择一名女生做搭档,会有多少种可能?学生对于搭配问题理解就会容易些。
教师简化了难度,把女生变成2人,男生变成3人。让学生小组讨论。在此时,学生对于选拔的标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教师出示了小组研究的三项提示,每人发了一个学具盒,用学习单记录。我设想,会不会有学生脱口而出答案呢?如果我面对这样的课堂回答,该如何处理?是让这名学生等一等然后讲,还是根据这名学生的讲解以及其他学生的反应,提高课堂的难度呢?
在学生摆学具之后,老师应该对小组学习有一定的要求,如让几号同学负责汇报,几号负责摆放,另外一名学生负责补充。这样,学生就会把关注点放在操作过程及表述上。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比较,看哪个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其实,这也是本节课教师想重点梳理的内容(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搭配的方法应该是重点)。文字表述,标序号简化表述,连线,这些方式都值得肯定,但是其中优化的方法就是按顺序。年轻的老师容易得到答案就结束,缺少追问:从哪里看得出有顺序?让学生表述一下,能够得到其他学生的认同,效果更佳。老师在设计课时也有这种意识,但是常常浅尝辄止,不敢深入,担心学生的思路滑下去无法收场,常常用课件把学生“牵”回来。
在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搭配问题时,有学生提出衣服可以搭配、早餐可以搭配,这种表述都是不合适的。要让学生具体说明什么是搭配问题,而不是模糊表示。在举例之中,必须明确搭配中的规则要求。另外,这个班有几个学生特别积极表现,教师要防止个别学生占有话语权的问题:采取提示倾听、想一想如何回答得更好、如何帮助小组成员、当小评委等方式,为其他学生思考的机会,进一步整理自己的语言。
第二节三年级《倍的认识》。教学从摆水果图标开始,2个苹果和6个梨子可以怎么摆。当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摆完之后,就开始分组。其他学生还有别的摆法吗?这个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如果学生摆出别的方式,教师该如何应对?既然不寻求别的摆法,每人一份卡片的意义就不大,倒不如直接对着黑板讲。意义不大的学具,只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本节课所举例子中主要涉及两种水果,为何非要用投影呢?用简笔画画出水果是不是会让孩子更有吸引力。当学生回答“圈法”(形成倍的概念)之后,教师用课件再一次演示圈画的过程。我想,教师可能想在此时强化倍数的概念的认识。为何不让另外的学生再说一说呢?
课堂有一个“变中不变”的推出过程,有些着急。其实,这个问题必要作为专门一种思想渗透来讲,有些牵强。用两道相似的题变式练习即可。“0.5”倍的引出,在刚学习倍数的认识之后是否合适,会不会对刚刚形成的概念形成冲击。
“创造倍数关系”题,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但是学生创新性不够。当时我在想,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梨和苹果之间分来分去,是不是考虑到各学科知识的渗透,提高教学的丰富性。比如两个字笔画的倍数关系,音乐符号个数关系,动物肢体奇妙的数字关系等,只要存在倍数关系,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比较,这对于概念的形成更加扎实,教育意义更具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