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相声这条路——郭德纲
郭德纲是天津人,生于1973年,德云社班主,1979年入了曲艺门,先拜入评书前辈高庆海先生门下学习评书,后从师常宝丰先生学习相声,之后又拜相声大师侯耀文为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
于谦(左) 郭德纲(右)“相声要死了你承认不?”
“我不承认啊。”
“你证明给我看。”
“我证明不了给你看。但凡有能力,还来做综艺节目啊?”
就这么一段话,让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陷入了对相声存亡的思考。一个摄影师都可以对他提出这样的疑问,难道相声真的没救了吗?难道这门艺术真的没有人愿意听了吗?
当时的郭德纲还一无所有,这是他的第三次北漂了,经历了所有北漂几乎都会经历的苦,付不起房租,一次次搬家,被房东堵到家里骂得不敢出门。因为没钱,把挂面买来煮成糊糊,每天热一热就着大葱吃。被小剧场扣着工资不发还不能走,一旦走了,钱就真的拿不到了。
郭先生以前做过一个综艺,要求四十八小时里生活在商场的玻璃里,每顿吃方便面,白天给观众表演一小段相声,其实外面的人根本听不到他在说什么
郭德纲早期综艺可是相声是郭先生为数不多的爱好啊。一个偶然,他在城南茶馆看到一群孩子在说相声,如今他却被相声困在北京。后来他就在那儿说相声:墙上贴张纸“听相声、听评书两块钱一位”。
就这样一个契机,成为了郭先生把相声带回剧场起到了一个决定性作用1995年,郭先生成立了德云社。
“只来一位观众也得说”,从来不是一个笑话: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剧场真的只来一位观众、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大栅栏连条狗都没有。卖了十多张票,凑上自己的钱给大伙买盒饭,吃完拿着快板站在门口喊、拉观众,有一两人入场,赶紧去后台换上大褂开始说相声。
“我就没指着靠相声赚钱,就是想尽一个相声演员的良心和责任。能拉拢一位观众是一位,能多抢救一个活儿就是一个”郭先生把观众称为“衣食父母”,郭先生尊重每一位听相声的观众,如果没有这些观众,相声真的死了。从更大程度上来讲,是观众救活了相声,而郭先生做的努力更是把这些“衣食父母”带进相声的大门。
德云社演出18000位观众从2006年开始,不断有专家说“郭德纲要过气了”,正如他的徒弟孟鹤堂、周九良在《欢乐喜剧人》上说的“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
郭先生被排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如今大剧场里坐着六百人,场外还等着两百人,这样的盛世,这是郭先生打下来的“江山”。德云社把相声带起来了,于是2010年,北京同行借钱买韭菜饺子,天津同行包苣荬菜饺子。
说起“德云社”名字的由来,“云字科”的儿徒是一步一步陪着郭先生走过来的,也是郭先生看着长大的,感情自是不用说的。
郭先生重情重义,也喜欢重情重义的人。德云社收的徒弟,更多的都是后来才入了相声门的,从小就学的其实很少,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被郭先生收入门下的不乏人才,也就是郭先生的“百万雄师”。
2007年,郭先生的师父侯耀文先生去世,三十多岁的郭先生需要一个人撑起德云社了,不再是可以向师父告状“他还手儿”的小徒弟了。
师父“如师如父”,无依无靠中为郭先生遮风挡雨指点迷津的人走了,他为师父买下了故居“玫瑰园”。而郭先生后来也活成了这样的人,走过大苦大难,为四百多徒弟撑起一片天。
德云社部分演员“人有多大,艺有多大,心窄道不宽”。郭先生向来是个拎得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