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蟋蟀皇帝”埋下明朝衰亡祸根

2017-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夕厘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他是个很全面的人,不仅能文能武,甚至还保留着少年儿童的癖好,例如闲着没事就翻翻皇宫大院里的石块,看看有没有蟋蟀。如果有,他就捉来一两只放在一个小盒子里,让着两只蟋蟀打架。看着两只斗得你死我活的蟋蟀,朱瞻基的脸上洋溢着孩童的微笑。他的这种爱越来越深,久而久之,朱瞻基越陷越深,可以说是没有蟋蟀,他就活得不自在。

作为一个普通人,平常有点娱乐活动,没什么大不了。问题的关键是,朝中好多拍马逢迎之辈,见皇帝喜爱蟋蟀,就投其所好,从民间收集无数特异的蟋蟀,进贡给皇帝。这个任务,上层摊牌给下层,最终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朱瞻基爱民如子,不允许朝廷官员随便给老百姓摊牌任务。可是,他死都没想到,因为他的一个小小的娱乐活动,竟然造成天下无数百姓的负担。

进攻的蟋蟀越来越多,朱瞻基一个人是玩不过来的。这个时候,那些逗皇帝玩长大的太监再次接过了陪皇帝玩的任务。在皇宫大院,随时都可以看到太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斗蟋蟀。决出团体第一勇猛的蟋蟀后,等到皇帝有空了,太监们就和皇帝斗蟋蟀。都说玩物丧志,如此一来,即使朱瞻基没有丧志,他花费在斗蟋蟀上的时间也会很多。

士大夫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们理想中的明君应该是亲政爱民的,像朱高熙一样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朱瞻基玩蟋蟀玩得太过火了,有时甚至上朝迟到,有时往了及时批阅朝臣的奏章,士大夫们非常不喜欢。经过明朝前几任君王的培养,到朱瞻基的时代,士大夫以师生关系为纽带,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团结的集团,人称文官集团,这个集团掌握着“票拟”的权力,敢直接批评皇帝。

明朝有一个特点,一道奏章的顺利执行需要通过两道关键程序,一道是“票拟”,另一道是“批红”。“票拟”的主要任务是起草奏章,这由文官集团负责。“批红”就是审阅奏章,决定是否通过,权力在皇帝手里。天下所有的奏章,都要经过皇帝的“批红”。可是,天下的奏章太多了,光的“批红”都很累人。皇帝爱上斗蟋蟀后,“批红”工作越来越马虎,有时看都不看,直接就批了。

皇帝玩蟋蟀丧志,荒废工作,士大夫们不仅上书劝说,还戏称他为蛐蛐皇帝。为遮掩自己的过失,朱瞻基想到一个很好的办法,请人代批奏章。皇帝能够接触的人不过四类,第一类是士大夫,第二类是武将,第三类是后宫嫔妃,第四类是太监。士大夫坚守理想,绝不会越权替皇帝批阅奏章。第二类人和第三类人大多不懂政府法令,不会批阅奏章。但第四类人经过陪在皇帝身边,耳濡目染,多少还知道一点的。

选定太监为代理批阅奏章的人选后,朱瞻基就开始了陪葬大明王朝的工作,即教太监读书。宣德元年,朱瞻基下诏,设置“内书堂”供太监读书。这是一件小事,但不少史学家认为,正因为朱瞻基的这个举动,为大明朝埋下了覆灭的祸根。

经过朱棣的大力培养,太监掌握了以朝廷暴力为后盾的、集监视、抓捕和司法于一身的东厂,权势已经很大了。朱瞻基再教太监读书,甚至让他们批阅奏章,分明是将天下的另一半权力也交给太监。如此一来,太监既有“武”的权力,也有“文”的权力,真是权势熏天。

那时的明朝,为了争当太监,人们想都想疯了。有的人没被朝廷看上,竟然回到家里私下将自己给阉割了。有的人更不幸,尽管有了太监的身体,朝廷还是不需要他,因为有好多好多比他好的、想当太监的人。那些私下自我阉割最终却没被朝廷收留的人,跑到社会上,将一腔恨意胡乱发泄,整个社会很不安定。

发展到后来,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朝廷不得不颁发一项特殊法令,禁止自我阉割。由此可见,相当太监的人,真的非常多。明朝的宦官制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机构,一共有二十四个衙门,每个衙门里有十二个监、八个司和四个局。都说明朝有十万太监,此话不虚。

太监机构的正规职能是处理宫中大小事务,但东厂和“内书堂”却正一步步地扩大太监的权力。受过“内书堂”教育的人,出来后就可以替朱瞻基处理部分政务。自从朱瞻基爱上都蟋蟀后,甚至将“批红”的权力全部转交给从“内书堂”出来的太监。如此一来,凡是太监所不喜欢的奏章,都给批驳回去。

奏章批下来,士大夫们越看越奇怪,最后才发现批阅奏章的不是皇帝本人。也有士大夫上书奏请皇帝禁止太监干政,可是“批红”权掌握在太监手里,皇帝连奏章都没看到,也就没想到限制太监干政。发展到后来,太监阻碍了士大夫与皇帝的沟通。皇帝看不到士大夫的奏章,不知道天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放弃“批红”权力的皇帝,全被太监蒙在鼓里。

尽管如此,在朱瞻基一代,太监“批红”的弊端还没有暴露,因为朱瞻基的能力很强。他利用宦官的行动很适当,能够保证宦官的忠诚和保密。但是,权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毒品,尝到好处的太监们,已经欲罢不能了。这也导致了后朱瞻基时代的明朝常常出现宦官干政的丑事发生,太监帝国的悲剧不断上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