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

心力一阳生

2020-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揽月轩记

战“疫”还在继续,14亿人民心连心,共同守望家国。危中存机,机会或许在不明朗之处闪光。阴阳未定,一阳生而万物盎然生机。

一阳生就是大家生发的信心,非常重要。心力是有意义的,全国人民亿众一心,只有不做到心乱,总是有智慧解决问题的。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提到人们在逆境之中、在磨难之中,做到“事上炼”,在不顺心的事上磨练,是一种自我提高的途径。危难时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心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信心。

当下的灾难对个人、对城市、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场灾难,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需要足够的心力疗伤,不乱,不困不惑不惧,积极提升做好每一个自己,不为社会添乱,各尽所能贡献力量,全国人民的信心就会凝成新的精神长城,更好的保卫我们的家园。

疫情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人们对疫情恐慌,随着确诊人数的增加,随时死亡人数的增加,随着版图各区域红颜色的加深,心理压力层层加码。消息在微信群中铺天盖地,真真假假难以辨别,随着确诊人数高峰期的到来,人的心理面临快要达到极限。大家都在寻找一束救命稻草,今天是待在家里,是戴着口罩,明天是抢双黄连口服液,后天又是抢什么药物?一阵风吹过来,人就跟风而上,争相去抢保命的机会。这些社会行为的出现,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反应过头,反应过敏,就会变成一种病。群体性的意识形成一个强大的意识气场,如果不是积极的,而是负能量的气场,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病”问题。这种一定要引起重视。

大灾大难之时,人的心理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也不由自主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如果一味贩卖焦虑,即使是后知后觉的人,感觉麻痹的人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就像这段时间,很多人生活工作节奏全都打乱,对新的一年充满茫然,对下一段的时间干什么也是一片茫然。

每天待在家里保命,虽然比负重前行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比负重前行在战“疫”中的公务人员、各种各样社会角色的人轻松得多,但总觉得心情不够明朗。一些人还呆出自闭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但是这个时候遇到这种特殊的情况,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已经是不可能的,需要一种新情况下的心理“自救”。我们可以想象到封城的同胞的感受。必要的心理疏导应该引起重视,大家要努力学习一下心理疏导的方法。

疫情笼罩下,久而不决,必然产生出新的心理问题。每个人都要学点心理知识,帮助自己、帮助家人、帮助他人,也是对疫情的贡献。

不用太多地去指责一些人的盲目,因为战“疫”确实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工作没有明显看到转机的亮光的前提下,更多的人还是感受到当下的黑暗。只有一束够强的光芒,才能真正驱赶黑暗。在黑暗中等待光明,是焦灼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定力,相信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距离黎明还有多久?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现在就正处于一个阴阳未定的阶段。但我认为,趋势一定是向阳而定,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

世卫组织对中国的疫情定位为国际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人民三个月的时间,去努力攻关战“疫”。如果这一次不能过关,中国将变成一个“疫”区,届时造成的影响和创伤更是不可估量。给出三个月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说明这是一个比较严重棘手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需要全国人民提高心力去解决。

专家客观的观点言论是有指向标意义的。钟南山院士是提到最近一周或者10天内是疫情爆发期,这是他的又一次理性客观有担当的观点,观点十分鲜明,让全国人民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种比较透明的观点,相比那种含糊其辞的说法,更令人容易接受和认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一向是做事的方法论,对疫情的发展规律有充分的估量,让民众看到科学战“疫”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家心中有数,才能真正做到个人有防备心理,对稳定人心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可以关注信息,但必须冷静理性接受事实、看待事实。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相信国家有实力解决这个难关。我们国家已经积累了很多对应灾难的措施,在国际上也列为可圈可点。对比17年前的那场灾难,这场灾难我们一定也能够挺过。以国家现在的国力,以国家现在的执行力,可以很有效率的调配资源,攻坚克难。短短时间建起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短短时间筹集了数百亿财政资金用于战“疫”,短短时间大数据对可运用于战“疫”的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短短时间全国地毯式、网格化进行战“疫”行动,短短时间倾全国之人、财、力专门投注于这场战“疫”,有目共睹。中国的行动,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必将得到更好的支持。

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能够解决一切难题。相信国家,凡事只怕认真,认真起来没有什么办不到、解决不了的事。我们每个人是要做到的,就是心不要乱,要踏准战“疫”的步伐,坚定必胜的信心。而现在这个信心,就是提高每个人的心力,好好调整心理状态,以斗士的昂扬,信心百倍直面战斗。

回避事实、埋怨事实,不能解决问题,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