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改掉自己的暴脾气?——读《心理学与生活》《好好学习》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特别不喜欢的一个人,经常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给你,每次都闹的很不愉快。到最后,你一看到他的信息,或者看到他的电话来了,就直接怒了。。。
不只是我自己的经历,看网上辅导小朋友写作业的妈妈们,一看到写错了,立马火就上来了,到最后,一想到要辅导作业就特别难受。。。
一件事情经常发生,最后都挺不愉快。最后,那件事情还没发生之前,你看到那件事情相关的东西,例如某个字眼,某个人的脸,某个微信,某个电话,就立马火大了。。。
如果你类似的经历,那看我慢慢说给你听,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核心是条件反射。大致过程如下:
1、在实验之前:
狗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狗听到声音不流口水。
2、实验做法是,先出现声音再给狗食物,狗会流口水。反复这个做法。
3、实验之后:
在一定反复次数之后,狗听到同一种声音,没看到食物,也会流口水。
这个实验在心理学有多重要暂且不表。很多人应该可以描述出这个实验。我也以为我很熟悉这个实验,毕竟初中就学过。但是我竟然没有发现,自己的暴脾气跟这个是紧密关联的。
以打电话为例:
最开始,我看到A打电话过来了,我接了他的电话,最后不愉快了。
中间很多次,A打电话过来,我接了他的电话,都会不愉快。
最后我一看见他打来了电话,还没有接电话,我就感觉不愉快了。
很多的持续的不开心,暴脾气,可能就是这样慢慢产生的。我们不是生来就是暴脾气,一次次不愉快的积累,让我们形成了条件反射。
而且会更严重。《心理学与生活》讲到了,不仅刺激会存在,刺激还会泛化。刺激泛化就是说,狗不一定非要听到那个声音才能流口水,跟那个声音相似的声音也会流口水。
曾经被大狗咬过的小孩,对小狗也可能感到恐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害怕的东西已经不是蛇了,你看见跟蛇长的差不多的绳子也会害怕。
(涉及到强烈恐惧的时候,单一的创伤性事件也会让你形成强烈的反应。)
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刺激泛化?
现在的小朋友追星,爱屋及乌就是刺激泛化啊。爱明星,要去他去过的地方,买他用过的东西。明星做广告代言,不就是靠刺激泛化。
你是不是有从讨厌一个人,变成讨厌一个人的所有,或者讨厌一类人?讨厌前男友,连前男友喜欢的明星也讨厌。被某个河南人坑过一两次,结果从而讨厌跟所有河南人打交道。(河南人有很好的,我有个河南朋友就特别特别善良。)
条件反射是人类基因遗传的天性吧,在原始时代生存,如果不具备刺激泛化的本领,会很惨:被大老虎追过,看到小老虎了不跑,或者看到狮子了不跑是什么下场。
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我们需要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尤其是让自己过于喜爱,过于愤怒,过于悲伤,过于恐惧的事情,是不是刺激泛化了呢?
如果讲到这里,你仍然感觉没什么的话。这个故事你一定要知道,特别震撼。
《心理学与生活》中写到,两位研究者给老鼠建立有甜味的糖精和一种削弱免疫力反应药物的联结。给A组小老鼠,喝了糖精,马上打削弱免疫力的药物,反复这么做。给B组小老鼠,只吃糖精,不注射药物。
形成联结以后,给AB组的小老鼠,都喝糖精,A组老鼠比B组老鼠得病更多,甚至有些A组小老鼠仅仅是喝了糖精,就死掉了。
没错,你看到的没错。A组小老鼠糖精和免疫系统之间的条件反射如此强烈,以至于有的喝了糖精,直接死了。
虽然实验很残忍,但是真的很震撼。原本我对这个条件反射不足为奇。但是这个实验让我很重视自己的每一次行为和反应。可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条件反射,在大脑,血液,免疫系统中的反应,比你能够意识到的要强烈。
所以,要改变自己的暴脾气,建议你跟我一样,对每天发过脾气的事情,仔细的记录,分析事情的过程,打断这个刺激——反应的过程,不要让发脾气成为自动反应的习惯。
自主的去打断刺激——反应的过程,就是跟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一样,事情发生以后,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导致了你的反应?刺激——假设——反应。有没有更好的假设呢?
改变脾气,从小事做起,改变一些基础性的假设,会改观很多。如果有不太清楚假设的朋友,请读这篇:什么是学习?——读成甲《好好学习》有感
希望能够帮到你。喜欢的话可以点赞哦,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