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很多文学作品,在讴歌苦难,但在我看来,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做任何夸赞。有时,当人们诉说苦难时,也是一种乞求怜悯,渴望被爱的姿态。
是的,苦难带给人的,是泯灭人性的灾难。
特别是残酷无情的战争,给人带来的,除了麻木不仁,还会逐渐失去拥有普通人平凡快乐的权利。
当战场上,到处充斥着“命令”和“无条件地服从”的口号,人人都变成一个个冷漠绝望的“刽子手”,面对敌方的扫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谈论人性?这简直到了奢侈的地步。
冷酷无情,充满恶魔般意识的战争,让无数家庭逝去年轻的壮士。他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父母唯一的依靠……
当他们被卷入战争,他们的生死,就早已听天由命。甚至能活着回来的,都成了英雄豪杰。而那些无数倒下去的士兵,成了无数破碎家庭的悲剧。
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古往今来,都不仅仅是历史或者语文教科书中谱写的“英雄史诗”的“波澜壮阔”。
正如诗圣杜甫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所描述的那样,战争从来都是充满死亡、邪恶以及惨无人道的“人间炼狱”。
很庆幸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这是文明开化的结果,也是五千年来的历史积淀所赋予的民族特性。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让我们逐渐摆脱了蒙昧落后,从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再落入历史的悲剧之中。
但在雷马克犀利尖锐的笔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和暴力,简直要向我扑面而来!只有亲历那些“狂暴风雨”,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真正的幸运儿,才能生动形象又入木三分地为我们还原真实的一战场景。
我随着《西线无战事》的主人公保罗,仿佛历经了无数个战场,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直到这位男主角,终于再也回不去自己的家乡,永久沉睡在战场之中……
然而,讽刺的是:当保罗在枪林弹雨中,默默倒下去那一刻,西线战场正报道着“西线无战事”。
一代代人的青春和热血,就这样,被战争残酷地卷入其中。战场上,论述人性,是致命的。战士们唯一的使命就是:活着,不顾一切地活着,哪怕以同样残暴的手段,活着。
因为他们没有退路。战争,已经让他们忘却了曾经思念的家乡,思念的姑娘,思念的亲人……
而那些活着回去的士兵,身体的伤害痊愈了,但精神的伤害,却成为身体中,永远无法拔掉的毒刺。
庆幸自己生在和平的90年代。战争于我们,只是从教科书中所了解的一点史料,那么遥远,那么不可捉摸。
但真正从文学书籍中,我才身临其境地观看了一场场“人性修罗场”的残酷以及暴戾……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愿祖国繁荣昌盛,永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