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心理学:经常梦到早已“故去”的父母,多半跟这三点有关

2022-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舒山有鹿

01

有诗云:“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这梦境,其实就是空虚不实的事儿。而这空虚不实的人生,也许隐藏在梦境当中。那梦境和当下的人生,又有什么区别呢?

浮生若梦,你我不是这一刻在梦中,就是那一刻在梦里,反正兜兜转转,迷迷茫茫,也逃不过一个“梦”字。

既然这“梦境”如此虚幻,那它所反映的一切,为什么就如此真实的呢?或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分不清楚的,才是“梦”。

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这梦境会不会就是另外一个世界呢?

百度百科有这么一个解释:梦是人的欲望的替代物,它是释放压抑的主要途径,以一种幻想的形式,体验到这种梦寐以求的本能的满足。

当我们的欲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现实世界却无法实现的时候,那梦境这个世界,就出现了,而我们也能在其中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想法。

也许,能够体验到梦,这本就是一种迷幻且满足的状态。

02

梦境,跟现实的一切息息相关。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上京赴考的读书人,在中途梦到了自己故去的父亲。梦中的他还小,父亲显得特别高大壮实,这让读书人感受到了安全感。

在这段背井离乡的日子里面,他所经历的,都是远离家人的痛楚。可他内心深处所希望的,就是金榜题名,未来可以衣锦还乡,让依旧艰难的母亲过上好日子。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个梦,让读书人感慨万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父亲就如此之早地离去呢?

后来,这个年轻人在考场上笔墨纵横,金榜题名,当然也就顺利地衣锦还乡了。等待他们家的,是幸福的生活。可是,他的父亲,早已看不到了。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早已远去,而功名已成的自己,却不能跟他们分享属于自己的快乐。于是乎,梦中的相见,就成为了一种奢望。

这位年轻人的梦境,其实很常见。只要人遇到了什么重大的事儿,那他在梦境中见到亲人,或者见到能够让自己感动的父母,那也是一种常态。

正如心理学家所认为的一般:梦的出现,首先是服务于人的生理需要,这是自然进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们的生理有需求,心理也有需求,那我们对于现实的追求,也就在梦境中显露了出来。

03

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心理研究专家郝滨先生认为:梦中会出现欲望、情绪等各种感受,虽然这些都是你的神经系统产生的,但并不能完全代表你,不能说梦中出现的需求就是你的本质所在。

梦境中出现的各种感受,有一部分代表了真实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虚幻的。可以说,这是既真实,又虚幻的存在。

真实在于,你所梦到的一切人与事儿,大部分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既然存在,那欲望在构造梦境世界的时候,才有一个鲜活的模板。

而虚幻在于,无论梦境发生了什么事儿,那都是假的,现实中依旧毫无变化。哪怕我们还记得梦境,那变化的,仅仅是我们的内心想法罢了。

这,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名为“心理安慰”。

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儿太多了,让人遗憾的事儿也层出不穷,难道我们就需要一辈子生活在遗憾且不幸当中吗?当然不是。

所以说,我们的神经系统,就会借助梦境,从而让我们尽量去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哪怕我们梦到已然离去的父母,也是同样的道理。

归去之人,早已远离。而记忆,依旧存在。那梦境,终究会在某一天出现。

04

经常梦到“故去”的父母,多半跟这三点有关。

第一点:过分思念,从而勾起了脑海中对于父母的记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

梦到故去的父母,那并非是什么恐怖的事儿,恰恰是梦境的满足。而我们,应该在满足欲望的梦境中,好好地享受这段摆脱现实的时光。

第二点:安慰和鼓励,让人重新燃起对于未来的希望。

如果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那我们就会失去希望。为了让我们重燃希望,那潜意识就会构造出一个幻境,让我们可以祛除消极的情绪。

而人类都对父母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那在幻境中,构造出父母的成像,也是梦境对于人们的心理慰藉和安抚。

第三点:一种对于另一个世界最为美好的寄托。

有人说过,所有的梦境,都是人类对于另一个世界最为美好的寄托。没有人清楚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但我们知道的是,有梦真好。

故去之人,早已故去,但他们却活在了我们的内心当中。只要记忆存在,那他们就不会消亡。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碎片,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转化为一部梦境的“电影”,在我们脑海中放映,永不停息,直到我们老去的那一天。

文/舒山有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