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 敏捷教练工具箱

大咖到访,善用外来的和尚念好经【玩转大公司敏捷变革系列-4】

2018-03-14  本文已影响3人  Waaaaaaa111

本文是“玩转大公司敏捷变革”系列连载的第4篇。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说起

马祖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唐代最伟大的禅师。据说马祖的老家在成都,他的父亲是卖簸箕的。马祖得道还乡时,全城轰传有个高僧来,等见了面大家都嚷:“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呀!”马祖不胜感叹:“得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这算是俗语“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最早出处了。

这个俗语现在使用起来多带贬义,但仔细琢磨,自有它的道理。好念经的“好”字,并不是只是指念经念的水平特别的高,意思其实是与“自家的和尚”相比,外来的和尚更“方便”“适合”念经(即:推介新想法、推动新变化)。此话怎解呢?原因有三:

首先,“外来的和尚”天然有一圈易被追捧的神秘的光环,而“自家的和尚”与其他自家人经历相似、“朝夕相见”,当提出新的见识、不同的观念时,有时“难以服众”

其次,“外来的和尚”处在更方便说话的位置上,而“自家的和尚”是处于利害关系网中的一员,要么“当局者迷”看不清,要么不敢戳穿“皇帝的新衣”,要么说的话难避“瓜田李下”之嫌

再次,“外来的和尚”在接触企业时有更开阔的视线,而“自家的和尚”受岗位、权限的局限,容易被“画地为牢” ,圈在自己的一隅里,而提不出全局性的想法

敏捷变革中的大咖到访

在管理实践中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就是:从外部推动企业变革,要远比从内部推动要容易一些,正如“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声名在外的业界名人、专家来访,是促使新想法在企业内部被了解、被认同、被接受的难得的机会,值得积极创造机会并充分利用,包括在“大咖”来访演讲/培训等正式议程的之前、之后的时间,尽可能的安排“大咖”与公司内的团队、个人、管理层进行非正式交流。

下面举3个我们在敏捷变革中利用大咖到访来扩大影响的例子:

CASE 1Verno助阵Agile Day

经过小范围的试点之后,2013年初,我们启动了敏捷开发模式的全面推广,为了在公司上下普及Agile的理念、更快的深入人心,我们在深圳、上海、成都3地同步策划公司内部Agile Day活动。在深圳的活动中,我们特别邀请了CST Vernon Stinebaker过来做一场“守-破-离 对敏捷导入和变革的启示”的Keynote演讲。

  选择Vernon的理由是:

美国人,符合“外来的和尚”的形象:)

中国通,中文非常的流利,沟通无障碍,“好念经”

对敏捷思想和各种敏捷方法(如Scrum、FDD、XP)都有较深造诣

有担任公司高层管理的实际经历,在技术领导、业务流程再造、商务/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经验

选择“守-破-离”这个话题的理由则是:

大家日常接触到各种敏捷实践,“乱花渐欲迷人眼”,关心“我怎么开始做?”

大家接触到更多的是敏捷实践,而对实践背后的思想、价值观还缺少更多的思考

“守-破-离”带有东方文化色彩,源于日本武士的武道,而其根源则是中国早期对人、地、天的信仰。由一个美国人来讲这个话题,比较有趣

活动的实际效果不错,当天公司内有150+人参加了这次Agile Day(深圳站)的活动。当Vernon操着一口比很多中国人还流利的普通话亮相时,现场一片惊叹!

同时,我们还安排了:

活动前,安排Verno与开发团队代表聊天。Verno当时讲的一些理念,我至今都还记忆犹新:把敏捷开发比喻做一栋大厦的话,大厦的根基就是敏捷团队价值观(Focus, Commitment, Respect, Openness, Courage),没有这个根基,上面的建筑就是“空中楼阁”!

活动后,安排Verno与当时分管重大项目管理的公司班子领导共进晚餐。在晚餐时,Verno与那位领导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思想碰撞(例如关于“一个麦肯锡咨询顾问 和一个敏捷教练的对比”),也加深了领导对敏捷开发理念、敏捷教练工作的理解

CASE 2David到访交流及开课

Kanban方法是一套依托约束在制品的拉动式系统、基于现状持续改进、倡导渐进式变革的敏捷方法,对乙方交付型、承担增强型工作的团队有比较强的指导意义。为了让研发工作的管理者、关键人员透彻的理解Kanban开发的原理,我们多次邀请看板开发方法的发明人David Anderson过来平安开课及交流。

邀请到了8位公司管理层的领导,与各团队负责人一起,参加了David的Kanban Foudation内训课程,这些领导对敏捷开发的态度,从中性或不了解开始转变为正面的支持。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他们各自分管的研发部门中,大多积极倡导了向敏捷开发模式的转型

安排David到各个团队的开发现场交流,实地考察团队的看板,给予专业指点,答疑解惑。David所到之处,在职场里都引发了不少的“骚动”,很多人围过来听,甚至合影留念

我们也不失时机的拍摄交流瞬间,把David的来访当作一个看板专题的“新闻事件”,在公司内部通过每日电视晨会新闻播放,扩大影响面

 

CASE 3敏捷大讲堂

顶级的“大咖”、得道的“高僧”毕竟有限,也不是总是能够约得到。那“中咖”“、小咖”、有见识的外来“和尚”,相对容易、也可以更频繁的安排来访,让大家平日里就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接触业界最新的理念和实践。

我们设计了常态化的“敏捷大讲堂”的机制,定期(每个月)邀约1位公司外部嘉宾,做1个新思想、新方法、新实践的讲座分享。在具体运营上:

我们维护了一个候选嘉宾、候选话题的backlog,迭代的从backlog中挑选出最有吸引力、或契合当时推广重点的话题,进行讲座筹备

我们和公司的HR部门一起合作,借助HR部门的宣传通道(如制作易拉宝、公司的移动公众号),结合自己的宣传通道(如线上社区、邮件宣传),来吸引各部门人员参加讲座

事后收集听众反馈,通过内部社区共享嘉宾分享材料,进行二次宣传,让未到现场的同学也有机会从中受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