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万象

范浚之孟子(人物系列之二)

2018-09-18  本文已影响6人  陈水河

孟子比孔子更具有理想主义,道德主义。老一代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就用“正人君子”和“小人”、“善良”与“邪恶”来区别。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但孟子思想不仅仅只是“心性说”。

范浚(1102-1150) 的学术思想直接承继孟子。他的王霸、经权、义利、舜跖、心性也基本如此。其中《进策》五卷作于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完稿,拟上于朝廷。《四库全书》:“而《进策》五卷于当时之务,尤言之凿凿,非迂儒不达时变者也。”他在《进策·策略》中说,“主道在先正心,正心所以自治也”,也反映了孟子修身正心养性思想。

先说王霸思想。战国中期,七雄争霸,民不聊生。孟子主张“仁政”。他理想的社会是王道社会——老有所养,50岁的人可以衣帛,70岁可以食肉。尤其是“民为贵,君为轻”思想对社会影响较大。那么,“王者”是谁?范浚也采用孟子的说法,主要是尧、舜、汤、文、武等古代圣王。他在《魏征劝太宗行仁义论 》阐述王道时,就涉及到唐太宗与齐梁之“君”和魏征与孟轲之“贤”。相对应的,明世者又是谁?他虽然没有放在一起论述,但读后我们自然能了解一些,譬如皋陶、稷、契、伊尹等等。其中名世者出隐情况可以看出当朝王道实施的情况。

因为范浚生活在北、南两宋之交,它的王霸思想更多地反映在如何收回已失去的疆土和维护南宋政权统治上面。在范浚看来,只有王者“不常厥居”,亲御六军,激励将士收复失地,才能使天下。他在《形势下》中感叹:“嗟夫,天下形胜之地,异时皆吾有也,有知而不知守,失之而不知复,失一邑则弃一邑,失一郡弃一郡,随失随弃,以至于今。惟异时弃之也甚易,故今日收之也甚难。”统一国家之大业的美丽景象,直到他去世前也没能看到。

其次,他的经权论《进策》有关经权的部分,如《节费》、《议钱》、《平粜》、《实惠》等,更是“经世致用”的典范之作。

第三,义利。《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此,孟子展开”义利“之辩。《范浚集》人物传中的《徐忠壮传》,则通过一位抗金将领———衢州徐微言的壮烈人生,展现了两宋军民誓死抗敌的凛凛正气。《汉忠臣翟义传》、《设淮阴先生说李孝逸辞》、《为周昌对昌后辞》等篇,都以满腔的激情,讴歌了一个人在大义面前应有富贵不滛、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的正确态度。详见范维德著的《九百年前一位兰溪先哲的清晰身影》一文

第四,舜跖。范浚在《舜跖图( 心善一一舜一一罔念一一狂,心利一一跖一一克念一一圣)》中说道――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夫善利之念,间不容发,一发之差,遂分“舜、跖”。“学者”可不戒且惧哉?利不必谓货利,凡有利心,皆利也。

今有人焉,修身慎行,服膺天爵而不倦,勤亦至矣;然而其心若曰:吾将以是有要焉,是为利,非为善也。必其设心措意,惟以自治,而不求乎在外,然后可以谓之为善;然则世之孜孜为善者,岂易得哉?此所以为舜之徒也。

孔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

孟子曰:“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

盖圣贤之所谓利者,其凡例如此。予故发孟子之意,为《舜跖图》。谓夫善利之念,起于心者,其始甚微;而其得失之相去也,若九地之下,与重天之颠。

又以谓虽舜也,一罔念而狂;虽跖也,一克念而圣。舜去狂远矣,在一罔念间,与狂同失。跖去圣亦远矣,在一克念间,与圣同体。人能于危微之际而得之,则亦几矣。

呜呼!孳孳为善,所以熟吾仁也。苟为善而一罔念,则非孟子所孳孳者,为利之心,殆将乘间而起矣。故又以克念、罔念之说,系于“舜、跖”,好学之士,必有能知予心者。

第五,心性。范浚的“心性论”(天人合一)直接依照孟子的说法,但《心箴》及多前篇探讨心性之说的短文似乎超越了前人。朱熹(农历1130—1200)、陆九渊(1139-1193)的心性之学也极有可能参照了范浚的思想。可详见本人撰写的《心性横流》一文。

陈水河整理于2018.9.16上午

注:需要指出的是,范浚是在心性之学的基础上,才开展“事功”、“经世”与“王霸”、“义利”讨论的。而我主要是为行文的方便,按王霸、经权、义利、舜跖、心性的顺序来展开。

推荐

江苏师范大学《孟子的文化精神》课程是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视野中,将孟子作为典型个案,系统介绍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美学观念和艺术风格,分析他在儒家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阐释他的文化精神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对大学生的启示。主讲人在生动的讲述中引领大家去追怀文化先哲的心路历程,感悟他的人格追求和社会理想,体会他的人生境界和个性风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