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陌生的物种-“无知”是必然的
对于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区块链”,至今还是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在我圈子里,也的确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区块链”到底是什么东西。
但要是讲起“比特币”,“密码学”,可能很多人都会知道,但是在潜意识中就产生了抗拒。这也不能怪任何人,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什么人就那么容易抗拒一个新的事物?或者是新的概念呢?
原因很也很简单,因为人是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在形成现在的这个自我的过程,我们受到了环境和人的影响,你的自我就慢慢成形。而这个成形的自我是不是不再可塑呢?不是的,其实人的可塑性是很大的。没有足够力量继续塑造的自我也会反弹,最后还是现在的自我。
人的可塑性来自环境和人的这一股力量。当然人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好奇心一旦失去,就如失去希望一般痛苦,过这每天重复的生活。
对事物失去好奇心,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常见。但每个成人都不会失去怎么赚钱的好奇心,无论是穷,一般,还是富。他都不会失去对“赚钱”的好奇心。
有一天听着一个朋友说他们自媒体行业内的一些运作,一些商业模式,操作方式,以及一些小道/大道的方法,如何做商业计划书等等...我对此是充满着浓厚兴趣的!听得简直是入神,还能够跟着对方思路走,心算这那些钱,被带入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中。也许可能在对方的现实工作中,那就是实实在在能做到的事情,但对方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多少的积累,你是不知道。于是我可能只停留在幻想之中,想到的都是结果,缺乏的是这种能构成成功的步骤与细节。
当一件新的事物出现在面前:区块链、比特币。
有的人会这样说,这我怎么没听说过?我听说比特币是洗钱用的;虚拟货币;用来炒的...
一个新事物,要认识它的正面,也得认识他的反面,这没错。错的就是你是“听别人说来的”。而不是真正通过自己学习研究而来的。
刚开始
2016年12月,我清楚的记得,我加入了新生大学,“区块链”这3个字是在新生大学里被自己留意到的。然而当时没注意,也没研究,只是觉得这个词很陌生,所以就没有对“区块链”这3个字进行搜索。
当“区块链”这3字,再次出现我眼前,是在2017年3月份。在得到上《前哨》的专栏里看到的,当时我反复看了专栏文章几遍,有了初步的了解。
面对新事物,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好奇,理性地乐观看待,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一旦关闭了这扇门,你就容易与另一个世界擦肩而过,甚至与一些机会也从此无缘了。
简单的解释一下:区块链技术演进和应用分类:
区块链1.0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应用,其场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货币职能;
区块链2.0是数字货币与智能合约,对金融领域更广泛的场景和流程进行优化的应用(例如证券登记和清算、跨境支付、金融衍生品等);
区块链3.0则超出金融领域,为各种行为提供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如医疗、防伪、公证等)
可能你只能理解第一条,是的,我也大概只能理解某一些。人的大脑就是这样的,我们无法用未知来解释未知,我们只能用已知去解释未知。
如果你好奇,就启动自己的搜索能力,在网上收集一些资料,阅读更多的材料,并试着去理解它。
目前
现今世界,唯独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能站得住脚。我们打游戏,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因为你要试图攻破一个难关,你就要找到必备的材料,学习必备的技能升级,然后找到正确可行的方法,才能通关。正如现实世界!
通过学习区块链和比特币
我知道了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的区别
为什么现在1个比特币就值2w多?!当中肯定是有原因。微信中的零钱是电子货币,而比特币是数字货币。两种不同的就在于,电子货币是中心化的产物,而比特币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一个应用,是去中心化的产物。不受任何第三方所影响,是一个公开账本,不可篡改的的存在。
解决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信任问题
基于微信的信用体系,我们微信钱包里的100块钱在现实中就值100块钱。而比特币呢?它总共发行数只有2100万枚。属于通货紧缩型的货币。因此产生了稀缺性。
区块链和比特币会慢慢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认识它学习它可能不是你的刚需,但它们可能是改变未来的产物。
今天的一个小尝试:把交易所里的比特币拿到我的比特币钱包里!居然被我实现了!有点小兴奋(虽然比较简单)。哈哈
流程走通了之后,我突然就想到很多的应用的场景...最后结论是,走走流程就好,目前买的币还是先放交易所吧,因为还不知道怎么选择钱包。能用的钱包太多,看最后哪种活得比较久。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下次再聊如何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