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春秋战国(二十一)
诸侯相王
王,公,侯,伯,子,男,是周朝爵位。王呢,当然只有周王一个,随着周王室实力减弱,实力强一点的诸侯便不把周王放在眼里,慢慢开始自称为公了。比如:齐国的爵位是侯爵,晋国、秦国的爵位是伯爵,都自称为“公”,如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
最后公也不能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了,便自称为王。但是春秋时期依然只有楚国,吴国,越国率先称王。这里也是有原因的。
周成王的时候封熊绎为子爵,称楚子,地位底下,领有汉阳丹阳等地,这些地方散居着南方的百濮、苗蛮等族。在周代时期被视为蛮荒未开化之地,因此其余各诸侯及周天子将楚国视为蛮夷。
楚国从熊渠(前886-前877在位)开始,一代代强大了起来,实际上成了南方各蛮族的领袖。
第一次熊渠称王,周厉王上台后,熊渠发现这位周厉王很厉害,没事喜欢征伐诸侯国,为了不引发非必要的军事冲突,熊渠就主动把“王”号去掉。
前706年,到了熊通时就更厉害了。短短几年,他就平定了江汉平原的西部,每灭一国,就把该国的公族迁到楚国后方,原有的地盘,则变成楚国的一个县。出兵讨伐随国时,熊通逼迫随侯通告周天子,说“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意思是我有实力了,可以参与政权了,请提高我的封号。
周桓王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为难。因为楚国对周王室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拒绝了他。公元前704年,随侯来对楚国说,周天子拒绝了提高楚君的封号。熊通发出了一声怒吼:“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于是,熊通当即把自己册封为楚王,活着的时候就把死后的谥号取好了,自称“楚武王”。
这一年,熊通加冕登基,建立了全新的大楚王朝,召开了诸侯会盟。楚国影响力之内的一些小诸侯们,都纷纷赶来拜见了这位新大王。公开承认了楚王才是天下(南方长江流域)的共主。
熊通称王,也算是一个狂人了,他写了一封信给周桓王说:“现在,寡人也和你一样,是天下的大王了,但我仍然还是很乐意为你效劳。”依然承认周王室的正牌地位。熊通当然也怕惹恼了中原的传统强国,合起伙来揍他。结果没事,说是因为蛮夷之国,中原各国都懒得理。
之后就是吴国和越国称王了。
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是姬吴泰伯,周部落首领的长子,周文王伯父,周太王(第一代周王)欲传位给小儿子,所以大儿子,二儿子为了避嫌,逃到了吴地。以古人世袭嫡长子的传统,所以他率先称王,别人似乎也不敢说什么。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到了越地(今浙江绍兴)死了,越国的祖先就是为大禹守墓的,那么这就厉害了,大概像后来孔子后裔一样吧,哪个朝代都不敢得罪他。所以他不算是周王册封的诸侯国,所以他称王也算说的过去。
前334年,这距楚国称王已经过去370年了。魏惠候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丧失了魏文候时期开创的霸业,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相国惠施的谋划下,来讨好齐国了,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公,承认对方的王位。齐威王吧,觉得自己一个人称王不太好意思,就把魏惠候也称王了,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前325年,秦惠(文)公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又称韩宣惠候为王。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互尊为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史称五国相王。
需要说明的是,中山国不是周的封地,他们是游牧民族的一个分支,因为仰慕中原文化,在赵国的边上定居下来了。按说他称不称王别人管不着,但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
各国之中,只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最后说宋国,周灭商朝后,按照当时的礼法,国家虽然覆亡,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所以周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爵位公,是诸侯中的最高爵位了。与秦国,楚国这样的蛮夷之地不同,宋国人是自带优越感的,自认是华夏文化中心。前318年,宋国自称为王,不过很快就被灭国。
注:中国这两个字,早在周朝时期已经出现,意思为天下文明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