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有时候不开心,是因为讨厌自己
有一天夜里,内心莫名焦躁起来,环顾审视,明明没有值得让我郁闷的事呀,在思考无端的情绪从何而来时,一个念头突然泵入:为什么不开心?因为我好像讨厌这样的自己。
冷静下来想想,应该是最近偏离轨道的次数很频繁,程度很严重,不好说好与坏,因为学习提升的时间有,而放松和娱乐的时间也不少。有点劳逸结合,但又感觉不全是。也许如皮筋一样,在绷得太紧和松得太驰之间频繁往复交替,会断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我还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明熬到深夜凌晨才睡觉,第二天早上却醒得很早,并且大脑异常清醒,根本无法做到安心睡懒觉。也许是精神深处发出的灵魂拷问:你浪费了那么多有限的生命,怎么还能心安理得的睡着呢?这也许也是一份掩藏在表象下的警觉:你把你为自己构筑的生活蓝图画到哪里去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份来自身心的提醒很是及时和宝贵,它又让我停下反向行走的脚步,站在原地思考接下来该往哪里走。时常对生活抱有一点愧疚和不安,才能保持更多一点的清醒吧。
蔡颖卿老师说:在生活里回望,输给别人从来不是我难过的原因,如果有挫折,我知道是因为我输给了原本想要坚持的心意、输给了想要继续努力却无法咬牙的一刻。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如果说孤独是人生的一大困境,那我想继续和坚持也毫不逊色。
无意中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博主,他分析了五点半起床、十点半睡觉和七点起床、十二点睡觉两种作息背后隐藏的一些小细节。核心观点是他认为早起走在了时间的前面,是生活在适应自己的节奏。从早起到正常起之间的这段时间是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长久地利用好这段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便可以做到远超于别人。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早起和睡懒觉的经历,所以肯定也能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对我来说,当我早起的时候我会感觉这一天很漫长,生出时间很多的错觉,而当我晚起的时候,我每回都在感慨时间怎么又来不及了,好多事啊!这其实就是在被生活牵着鼻子走。我室友曾跟我说过一句:当我早起的时候,我才感觉这一天是一天。所以,我也很认同博主的观点,早起的确是掌握生活、沉淀自己的一大法宝。
从博主坚持五点半起床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自律的人了。我翻看了他的另一篇笔记,是关于自律的。我提炼了几点对我来说比较受益的,如下:
1、只要你对目标有足够强的欲望,就根本不存在所谓自律不自律一说。(网友说了个例子:当你很饿,点了外卖时,你肯定不会觉得你是在不自律。大家可以形象理解一下。)
2、高级欲望克服低级欲望就是自律。
3、你对目标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了你在这件事情上能走多远。(我想我们能对生活产生哪些有深度的理解也决定了我们会到达哪些高度。)
4、想要长期自律就要做到间歇性不自律。把自律这件事融入生活,既然是生活,就肯定有偷懒和放纵。
5、自律即自由。拥有选择的权利,不被低级欲望和外部条件所束缚,在任何时刻都可以拿得起放得下。
做过越来越多的思考之后,我发现最简单的道理才是最真的。其实很多励志语录或心灵鸡汤,其核心都是那些最简单最平常的道理,那为什么道理都懂,却不容易做到呢?我想本质在于没有理解到位。就好像某个地方热闹非凡,我们站在门口看了看就走了,然后说我知道了那儿很热闹,但是没有走进门去亲身感受一下那份热闹。
这条笔记也是实实在在又让我对我曾经所谓知道的东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如果把自律具象化为一条由时间和收获构成的曲线,它有蜿蜒起伏、有高低错落,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这条曲线保持总体处于上升水平就好了,而且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啊。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正确的决策应该是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到决定这件事情能够成功的最大影响因子上,去修正那些边边角角的瑕疵只会占用我们原本就不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有限的生命应该值得被高效利用。
前面说到我的状态有点像劳逸结合,其实不是,反而有点像减肥,对美食的欲望积压太久又或是减肥过度用力而迫不及待放纵自己的那种心理。植物呼吸速率大起大落,还会生理代谢紊乱呢,所以这种放大拉长版的劳逸结合,我认为是不正常的。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在人生道路上匀速而有计划地朝着目标一步一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