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说了十句话,别人只记住了最想听的那一句
文/庄九夫人
你有没有说了十句话,别人只记住了最想听的那一句
近期在简书某些专题社群,遇到一件挺尴尬的事,那就是每当我分享这篇文章《你写的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一个故事?浅谈区别》,介时就会引发一次有关金庸与古龙的热烈讨论,进而就会被别人“指责”说,歧视古龙,存在偏见。
原因很简单,我在文章结尾,引用了网友的一句话,“故事之与小说的区别,亦如古龙与金庸的区别”。
于是大家的关注点不再是我花费了整整一天时间,浏览对比、分析总结的内容精华,而是无关紧要的最后一句调侃之语。甚至于忽略了文章首段关于本文观点来源网络的免责声明。
其实对于武侠小说大师成就排名,我心中给出的排位是:金古梁温黄段。古龙是排在金庸之后,因为他的武侠世界没有金庸的大气,金庸写的多是为国为民的家国大义,而古龙多是在特定江湖中的自我任侠行为。
可是,古龙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看他得小说,会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快感,任侠的快感,武学至巅的快感,主宰命运的快感,还有那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叙事快感。
相比于读金庸的小说,我也更喜欢读古龙的小说,因为老金的铺设太长,虽然背景宏大,却导致故事太冗杂。
因此,到如今这个年龄,不过读了金庸七八本小说,但却几乎通读古龙的全部小说。对于许多成名人物的个人轶事,也可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甚至写小说的设定,也喜欢沿袭其主角出场,只有简单的背景设置,甚至无设置,直接处于武学才智巅峰的打怪升级开杀。
然而,就因为此前的那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可能已被很多古龙的忠粉爱好者敲定了“不喜古龙”的标签,以至于有些纯粹的不带任何感情的两人写作技巧对比,也会被贴上“偏见”的看法,甚至可能我已被某些人默默拉入了个人黑名单。
后面也去无比真诚的解释过,但是标签已定,任你怎么说,估计都会被看成自圆其说的挣扎。
经历此事,想一想既有几分悲哀,又有几分搞笑。偏见与误会就是因此产生的,人生何不如此?
记得大学,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时,有一项必经议题叫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有一位同学,相熟之人给她的评价是活泼开朗,热情多话,努力上进;不熟之人,给出的评价却是冷漠寡言,只知学习,不善交流。
差别就来源于一般认识与层次认识。不熟悉的人看的是表面,熟悉的人懂得是本性。
还有便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道听途说和充满臆测的断章取义。
仍是大学时,我们系里有个女生,人很漂亮也很时尚,无论穿衣打扮,还是言行举止,都显得比刚入校园的我们这些土豹子,优雅fashion很多。
然而某一天,突然大家都在议论,说该女生是名小三,被一个老男人包养了,传的言辞凿凿,绘声绘色,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顿时谣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过口口相传,快速掠过全系人员耳朵,甚至蔓延至外院。不久,女孩就因为不堪流言蜚语的打扰,而选择退学了。
无论是与不是,已无从考证。然而,我曾经私下里问过一些议论凶猛的人,你见过年老有钱的男人牵过她的手吗?答案都是:听说。
记得《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桥段,衣着朴素的贝微微被曹光看到有豪车接送,就在学校论坛发文宣称微微“被包养”了。
但戏剧终究是戏剧,片中的贝微微有魄力也有耐心找到始作俑者,去力证自己的清白。
但是现实生活却是,你力证了就会人人相信你是清白的吗?不会认为是危机公关处理吗?想想那些绯闻满天的明星,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你哭的再声嘶力竭,又有多少人有耐心听你的解释,考证事实的有无。即便听了,又有多少人会相信这就是事实。
主观判断已构成定论,解释再多不过被认为是惊慌失措的掩饰罢了。
所以,一句话除非不说,说了就难免被心存“芥蒂”的人在意,某些情况下这是不可避免的,无可厚非。
其次,遇到一些事,没有亲身经历,没有亲眼所见,没有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不要轻易下定论,这也是我个人尽量"避免犯错"的一项潜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