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课题”

2024-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华琴_5c0e

----桂山夜话(2024.4.7)

常把课题研究说成“做课题”,就目前的理解,至少其中可以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其一:做出课题文本

很多人在用,同时也是被诟病的做法,那就是做出课题。这里的“做”,主要是指做出课题文本。做出那些课题文本呢?

以时间为序,先后有课题申报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最后还有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做出不同格式的文本。纸上谈兵多于具体实践。因此,课题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对于立德树人,对于学科育人,缺乏建设性,更缺乏生产性。近来,随着课题研究指导和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做法正得到很大改观。

其二:先做,才有课题。

当下,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什么呢?

先做再有课题。这种研究方法符合课题研究的路径和规律,能较好体现课题研究之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于教师而言,在无额外负担的前提下,还能提升教学效果。

就个人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而言,就有真切的体会。

2009年,参与省级课题----《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接触大量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自己申报《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以对比实验的方法开展研究。将研究融入日常教学,在实践中获得真实资料,不仅用案例和数据检验了自己关于数学阅读价值的认知,也丰富和提升了自己学科教学的视域和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广泛使用,在作业管理当中,引进APP辅助纸笔作业。为了规范做法,也以此申报个人课题,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获得大量资料,看到了实践成果多于、优于课题研究阶段需要的局面,真正体会到课题研究小切口,真研究的优势与甜头。

这两个课题的中期论证也好,最终结题也罢,都是水到渠成。甚至在研究者看来,是一种内驱,是一种自然而然。

这是在实践中尝试,然后把实践转化成课题,再借助课题研究,梳理与总结实践,提升与优化实践,比较准确地理解了课题研究之于教育教学的意义,找到了合理的课题研究的路径,所以,能够有效整合,实现减法思维,加法成效的结果。

新的一期课题申报已经开始,在凝练主题上面,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仍是未果。反思原因,一方面,说明自己最近教学当中的方法尝试处于停滞,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从做法当中提炼思想,固化做法的能力没有进步。

不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太乐观。怎么突破?需要努力。或许结伴同行,是当下可以试一试的办法。

-----2024年4月7日,写于桂山脚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