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成长励志

第四章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几曾焚笔动星辰

秀玲再婚的时候,这个家庭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大坪村共12个组,李家在8组中心,顺着路一圈一圈地转,李家就在中心位置,路一直是上坡路,只在快到的时候有一条极长的下坡,李家就凹陷在那儿。到达时,迎面的便是那栋吊脚式土屋瓦房。四年前秀玲结婚的时候紧挨着又建了三间正房,依然是吊脚式,两房垂直排列。

李家有五个女儿,最大的就是秀琴,最小的是秀琼,中间分别是秀珠、秀玲和秀珍。她们顺次相差都只一两岁,一个接一个的长大,就像一朵接一朵盛开的花,曾经是那么地惹人疼爱。而现在,只剩两个在家。秀琼在老屋大门口纳着鞋,秀玲在新屋门口洗衣服,两人聊着别人家的家常,一个三岁大的孩子在院坝里跑来跑去,不时地呼唤,“妈,妈,你看,幺幺(小姨),你看。”手里拿着刚找到的漂亮石头,一脸得意地,期待地叫着。

“这娃儿总算是有了一点精神气儿,生下来就是个病怏怏,我一想到他在我怀里哭个不停,心里就是麻的。”秀玲忽地停下来,发呆似地望着自己的儿子,手里的衣服不停地往盆里滴水,“把他养活了,也才对得起他爸。”说完又开始搓起来 。“三姐,这话当我面说说就行了,日子往前过,你这样是一辈子折磨自己的,你看又有几个过得顺心的了,娃儿还小,你也要打起精神来。”秀琼早已对秀玲的成天抱怨产生厌烦,但还是不忍心。秀玲紧接着冷冰冰的回答却让她厌烦至极。

“你不懂!”秀玲头没有抬,搓衣的手也没有停。

秀琼着实不懂,她如何能听到,看到黑夜里的不幸?

四年前,秀玲18岁,目睹了两个姐姐出嫁的她,期许着自己的新郎。她不喜欢两个姐夫,一点也不。她也相信,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会有好的结果,她开始寻找,默默盼着。到了这个年纪,上门提亲的人已经不少,五组的,十一组的,九组的,她比较着。

村里最近来了个篾匠,秀玲还没见过,据说带着他不多的家什(做篾活的工具)一家接一家地做篾活。直到父亲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才见了真面目。此人身材矮小瘦弱,背一个竹背篓,衣服不太讲究,面目却很清秀,干干净净,不爱说废话。大背篓,小背篓,撮箕,大框,小框,筛子,晒器(晒粮食用的),躺椅等等,他样样在行。一天到晚见他劈劈划划,编制打磨,很快便完成一件又一件。他在李家待了4天,便去了下一家。

这一走,却让秀玲心里空落落的。她总还能听见有人在院坝里劈劈划划,盛饭时总是数多一个碗,睡觉时偶尔浮现他清秀的脸。秀玲对谁也没说,幸福却自己走来。这篾匠竟找了媒人上门,说愿意做倒插门,他看准了李家早晚要招一个女婿。没有太多的波折,两人便从简结了婚,一年后生下现在院坝里乱跑的这个男孩。

又一年,孩子一岁。时间对很多人而言没有概念,往前过罢了。秀玲却不同,她享受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为丈夫洗衣做饭的温馨和晚上在丈夫怀里,听他讲所见所闻的温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