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最纯粹的镜子,照出我们最丑陋的一面
文 沁蓝
三岁的崽崽,开始进入叛逆期,什么都爱唱反调。
“哼,妈妈,我不想和你做朋友!”
“妈妈,你今天不听话。”
“不行!”
“我才不要!”
…
刚一听这些略带挑衅的话语,确实很恼火,可仔细观察,崽崽说话时的眼神、语气和动作,像极了我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少?有多大?有多深远?
可能,比我们以为得要多得多。
尽管我自己在说时,毫无以大欺小的意识,可从孩子有样学样的反馈来看,我的态度、习惯、偏见、言谈举止和情绪都传递给了她。
对于崽崽,通常我都是随和的,但当我匆忙、愤怒、心烦意乱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变成一个权威者,总之,崽崽必须照着我说的去做。
“不行,该睡觉了。”
“不吃饭就不乖,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还想看电视,没门。”
“妈妈今天有事,你不要调皮!”
…
从孩子们的语气中,我听出自己话语中背面的部分,原来我就是这样对她说的。
是的,我们都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面,但这并非事件的全部,别忘了故事的背后总有一些盲点,而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照亮我们的盲点现象。
这让我的视野从另一个维度展开,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和高度。
礼貌和教养,不只是单向的要求,也非口头就可规划出来的。
孩子的无礼,是来自于我的无礼。
有了孩子以后,我原来的角色无可避免会遇到冲击,当我只是一个人时,想怎么安排时间都可以。
还记得以前,我可以看看书、练练瑜伽、写写文…可以做任何感兴趣的事情。
但是在孩子降临以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她来,而自己哪怕是最感兴趣的事都只能偶尔挤时间为之,或者牺牲睡眠时间。
比如哄她睡着以后,挑灯夜读看看最爱的书;或者早早起来,趁着崽崽还在熟睡,赶紧码字写写文章。
但是睡眠不足确实存在一定的弊端,有时候太过疲倦,和崽崽玩耍时有些敷衍,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复。
当时的我,没觉得这有何问题。
有次,我要崽崽去叫醒还在睡懒觉的爸爸,崽崽连正眼都没瞧我一眼,口中敷衍道“好的”,但手中的玩具却一刻都没有要放下的意思。
见此,我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崽崽仍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
我不禁思考,她从哪里学会如此“敷衍”?
突然,我好像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在沟通交流中,我们需要的是真诚,如果你敷衍,那就不要怪孩子有样学样。
曾经自己的不以为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孩子能够清晰直接地感受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隐秘情绪,并能比我们更深、更敏感地表达出来,因为她们不懂得隐藏。
孩子是直率的,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模样。
当我开始正视和孩子的交流,不再怀有敷衍以后,我开始感受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好。
我能感觉到沟通更高效,包括夫妻之间、家人之间情感共鸣的方式也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出现。
崽崽会开心地说:“妈妈,你今天表现很乖。”
老公会更愿意承担多一点家务。
自己也经常会意外发现一些从前没有发现的美好,比如先付出饱含感情的五分钟,可能会收获清静的半小时来读书,一切都感觉不错。
原来,孩子的无视是来自于我的无视。
成年人常常依附着自己的角色生长,最终误把角色当成自己真正的身份,而让极具创造性的灵魂丧失了。
就像心理医生把职业当成了所有,即便回到家心里思考的还是患者的“心理垃圾”,整个世界只剩下角色的样子。
我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曾陷入这样的角色误区,好在孩子重新让我瞥见了一个更加丰富更有活力的世界。
她让我知道,有时候慢一点、停下来也并非坏事,不是365天24小时都必须奔跑;
她让我明白,焦虑究竟来自于哪里,如何才能更好地克服焦虑;
她让我懂得,我的身份是多重的,不是只有演员才有各种角色体验,父母也一样。
孩子有一种非凡的魔力,能击破我们的角色,让我们看到本来的样子。
她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把父母的习惯、行为方式、教养、情绪等毫无保留地折射出来,让我们有机会得以窥见全貌,从而有机会改正和完善。
这种影响有时很隐蔽,也许经过多年以后才会浮出水面,但我知道自己的某些方面,如思考方式、品质习惯等,将会在孩子身上存留下来,就像父母对我的影响一样。
正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所表达的一样,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了父母的一种再生品。
请珍惜这面毫不掩饰的镜子,她们会让父母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