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其实一直以来从来不敢说自己每天的码字是写作,更多的时候喜欢用码字或者练字说自己每天在简书上的记录。几乎不用写作来说自己每天的码字练习,比起写作二字,我更喜欢码字来表达我每天在简书上的练笔。
不知道在简书上多久了,不纠结粉丝有多少,不纠结钻和贝有多少,不关心是什么等级,也不关心是否有人去围观或者赞赏。因为都是随性而为,随心而作,所以很享受每天阅读后记录,教育生活的留痕,寻常日子的碎碎念。
上午看到好多简书写手都在焦虑,从昨晚到今天将近中午,简书系统都在维护中,一直无法打开,于是,我就告诉他们,除了简书,还有百家号,头条,美篇,手机备忘录等文字记录方式,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只要想写,不愁没地方写,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方式也很多。
当我们有了更多选择的时候,就不会紧张焦虑不安。将近中午,简书能打开了,然而私密文章全部清空了。紧接着,简书群里又是一阵抱怨,牢骚,懊悔……但是失去的能找回来吗?和写作一样,人生有时候需要有重新开始的勇气,要有一切归零重新打开的魄力。把耿耿于怀过往的时间,重新打开未知的世界也未尝不可。
写作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不为了发表,不为了成名,不为了稿酬,时至今日,我已经在简书记录了890篇文章,76.8万多字,和阅读,运动成为每天雷打不动的老三样。
或许更多的时候是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如《给教师的68条建议》作者吴松超老师所言:写作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到底有什么价值?从根儿上讲,是要逃脱“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称得上是事业的东西,构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
读到这段文字,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每天码字有如此伟大的意义,原来自己每天的记录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写作会让教师的思想海拔不断升高——够的着自己的梦想,修炼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没有谁一开始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都是在反复不断地练习中越来越娴熟,越写越顺手。“读而优则写,写而优则教,教而优则一教再教。”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一刻不停也不能停止思考、研究和创新。而教师写作,特别是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的写作实际上就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思考、反思和研究。
吴松超老师提到《庖丁解牛》里的屠夫的“悟道”,屠夫对“道”的参悟是在工作实践中随着专业技能的提升而渐渐完成。这里的道引申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能享受工作带来的领域内本质的东西,并将之迁移到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此,我也想自己最近上经典诵读课时,和学生们共读,共唱,共跳,享受经典诵读带来的愉悦,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状态时,生活中所有的不愉快和难堪都不复存在了,享受工作快乐的同时,也享受着教学生涯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