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馆

风萧萧易水文化

2020-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eececc072097

“易水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北福地史前文化、易经文化与易县的关联、燕文化的精髓、易水砚制作技艺承袭等方面。

说起“易水文化”,首先要知道易水芳名,它来自于易县、取之于易县、用之于易县。而易县,又经过了多少次历史演革,才相对稳定。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子丹于中易水送荆轲刺秦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此外,骆宾王曾有一首《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道出了易水寒流送别离的伤感。

易县,古称易州,因易氏部落居于易水而得名。隋开皇16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置县史,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

易县作为行政区域名称从隋朝开始,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易州,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易县,从此以后,易县多为州治所在地,明代省县入州,专名“易州”和“易县”。易县地名的文化渊源是伏羲氏。州县名称源自易水;易水之名来自于有易氏部落,《竹书记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这个故事民间叫“王亥仆牛”,发生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历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断言:“有易氏是商代北方的一个部落,大约在今河北易县。”有易氏部落名称与《易经》同源,有易氏和商族都是善于用八卦占卜吉凶和观测天象的部族,当时使用的八卦现称“先天八卦”,由人类始祖伏羲氏发明。2004年河北省考古研究所在中易水北岸发现了卜骨,为此提供了文物佐证。

“易水文化”涵盖了以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燕下都遗址为代表的燕文化、以洪崖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紫荆关为代表的长城文化、以清西陵为代表的皇陵文化和以狼牙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其中,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是2004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它把人类文明推早到8000年前。易县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孕育了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易水文化”。

近年来,易水砚、绞胎瓷、铜雕等文化产品作为易县文化特色产品名片业已打入国内外市场,易县“摆字龙灯”、易水砚制作技艺、“拾番古乐”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易县的北福地史前文化遗址、燕下都遗址、紫荆关长城、清西陵、老子道德经幢、荆轲塔6处国保级单位及200处人文自然景区景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均成为“易水文化”的亮点,享誉海内外。

目前发现的早期人类文明北福地遗址的遗存和出土文物中,其先民的选址营造理念为后世所遵从、祭祀用刻陶面具等的雕刻研磨技艺与易水砚的承袭关系、史前交易活动与易县的关联等现象,均体现出“易水文化”的渊远流长。

不仅如此,有学者从易经的形成与发展、易水河畔曾存在的易氏部落和易阳国等研究,得出“易水是易经的发祥地”的学术论断。还有古老的易州精神。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千古绝唱,以及“忠义”“仁厚”“尊贤重义”“勤劳苦干”的精神,正是燕文化的精华所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已有1800多年历史。易水砚采用的平雕、立雕、透雕、阴雕、阳雕、高浮雕等多种纯手工雕刻技法,与“易水文化”息息相关。

受“易水文化”的传承影响,易县人已经把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即:以文化人、以文化业、以文化城、以文化品。努力把“易水文化”发扬光大,点亮生活。

北福地史前文化

北福地源自于易县高村镇神石庄村。北福地史前村遗址,入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了8000年前的陶刻面具、磨制石耜和精美玉器。考古学家认为这里是“一种填补空白的新的史前地域文化类型;一个地层关系确切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编年系统;一批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史前宗教或巫术假面面具;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史前祭祀场地”。说明易县这个地方有着最早的史前农耕文明。由此产生的最早的“易水文化”,延续历朝历代。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这一时期,易水流域有个民族叫有易氏。从公元前一千七百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据说中国饮食业的鼻祖易牙也来自于易水流域的白狄部落。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分封诸侯,召公封地在燕,即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而燕国就是燕下都易县。燕昭王元年(前311年),燕昭王迁都于易水,建燕下都。在这里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使得燕国一度强盛起来。后来燕王喜时期,燕太子丹派荆轲渡易水西去刺秦,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

秦朝:秦朝时,易地分属上谷郡、广阳郡。故易县紫荆关西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陉、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古人有“风雄秦上谷,气压赵娄烦”的诗句。

西汉:在易地置故安县。《史记》中记载了西汉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随高帝在易水附近打败了举兵反叛的燕王臧荼。

东汉:东汉末年曹操北征乌桓时,他的第一谋士郭嘉病死在易县城,并在这里留下了“遗计定辽东”的美谈。

北魏:北魏定州地方官为纪念太武帝拓跋焘结束东巡、回归平城时于路演示神射而立《皇帝东巡之碑》,即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注徐水条所称《御射碑》,曾立于今易县南管头之北画猫村漕河(古徐水)西岸。傅增湘、周肇祥曾前往摹拓,今原碑已毁,唯存拓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隋唐: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十六年(596年)于州东二里许置易县,上属易州,州县因易水得名。州城“东南西北约四里许”,隋大业九年(613年)九月,改易州为上谷郡,易县隶上谷郡。唐代,易县隶河北道易州。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原北平县地置五回县,治所在五回岭东麓,次年迁至西五公城(今易水湖附近),唐末废。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又析五回县地置娄亭、板城二县,天宝末年娄亭县并入易县,板城县划归涞水。

五代十国至宋:五代至宋,先后属梁、后唐、后晋、后周,其间一度归辽,易县、易州建置基本稳定,易州经历几次更名,大多数时间称为易州。五代时期,易县蚕姑坨上修建灵峰院,传说曾有孙方简、孙兴友在此聚义抗击契丹。在云蒙山下的太宁寺村有一座冯道吟诗台,传说是五代时曾任四朝宰辅的冯道隐居吟诗的地方。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属武遂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金天会(公元1133年)十一年归属金。

元朝: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属顺天府。这一时期,易县有著名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有著名思想家刘因。

明朝:明洪武二年(1369年)易县省入易州,易州领涞水一县,隶属保定府。清顺治五年(1648年),易州属直隶保定府。易县城有卧牛城的说法,在明代嘉靖年间,易县搞城区改造的时候,有个先生做了个规划图,根据周围的地形山川他给易县的规划是一头卧着的牛的形状,一般牛吃饱了喝足了,卧下了,就是说它非常温顺老实,这寓意安定淳朴和谐。”不知是不是易县城的风水好,明代时易县出了很多大官,像官至大明朝礼部尚书的刘斯洁、抗倭名将万民英等。明代留下来的东西最著名的恐怕就是紫荆关石城了。

清朝: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直隶州,辖涞水、广昌(今涞源)二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降州为县。田文镜,清朝康熙、雍正时期的人物,官至当时的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河南总督。初入仕途时,做过易州知州,死后,葬在易州城南柳林庄西。

1928年6月,易县隶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7月分建易县、龙华两县,先后属冀西区第三专区、晋察冀边区第三专区、晋察冀行署第一专区。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恢复易县建置,隶属察哈尔省。1946年恢复易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