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春雨日
写作于2017年9月24日 微信
雨后鲜茶道,是一家台湾风味的奶茶店,在喧嚣的水津购物超市大厅旁边一个安静的角落。客人不多,只有三个女孩在那儿热烈地交谈。选一张邻窗的桌子,女儿向我推荐了一款她从没喝过的珍珠奶茶,尝了一口,有点儿偏甜,之后留下一丝清香回味的苦。
窗外飘着淅淅沥沥的雨,阴湿的空气,完全不像珀斯的春天,倒更似北京的深秋。她在读吉井忍的《东京本屋》,建议我也该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书。我怀疑自己不大会有心情去了解如何开一间独立书店的话题,不过或许对她前几天推荐的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会有兴趣。于是她说,相对于本格派的悬念与缜密的逻辑,更喜欢社会派对人性的观察和思索,东野圭吾大致经历了从前者向后者的转换。
话题转到了日本,她不久前去那里旅行,很喜欢读大街小巷里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汉字,“从中揣测异国人民的生活状态”。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大约是许多去日本的华人都会有的。听到的与看到的竟会那样的不同,以至于对真实还是幻觉产生极大的疑惑。
新闻里说,一本中日韩共同编纂的最常用八百汉字词典快要完成了,“很想买一本”,那一定很有意思。比如刚才说的那个“本屋”,并不是俺家的屋子,而是书店,那种自家小本经营,走进去可能转不开身的小书屋,如今在日本依旧是和大的联营式的书店并存的文化。然而,在网络与爱疯经济以及锁闭思维的洗劫之下,有可能在中国衍生这样一种存在么?
再比如,祭,在汉语中是祭祀的含义。它源于甲骨文象形字,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像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然而,在日语和韩语中,祭也有节日和风俗节的意思。日本的夏日祭,从祭奠亡灵的鬼节,演变成夏季的民俗节日,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游行和表演活动。文化和历史的差别,有可能竟是从千年传承万里远播的汉字意涵的变迁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吧?
一阵瓢泼式的急雨,卷来些许寒意。话题从差别与不同,渐渐转向理解与沟通的方向,而变得有些沉重起来。这些天一直占据新闻头条的消息是,“火箭人”与“疯老头”互怼,人们担心战争已经走到一触即发的边缘,而且是核战争,那种足以毁灭人类的灾难,第一次离现实那么近,而且在两个行为不可预测的人所掌控的开关上。
当然,汉语的祭还有一层意思,便是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如:祭起一件法宝来。当今的人类社会当然不希望仅仅只有疯子可以祭起手中的毁灭性武器,而是期待文明人真有一件这样的法宝,可以阻止一场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