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书

“基本”的收获

2017-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森书

本周看了几本书,先大致叨咕一下。看完了东野圭吾的《秘密》,对社会角色对人的束缚和造就有了粗浅的感觉,对爱是应该占有还是应该放手更加纠结,对自我突破和创造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可能是因为感受太多也太零散了吧,反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本周还看完了阿西莫夫的《基地》,豆瓣评分9.2分,获得赞誉无数,读罢确实感觉是科幻史上的丰碑和难以超越的经典,想说的太多,容我捋捋。在微信阅读上飞了几本小说,对大名鼎鼎的《降临》实在无爱,对毛姆的《刀锋》还准备慢慢拜读,对清纯文艺美食香的《饕餮娘子》实在不是我的菜。在周日晚回头看,收获和触动最深的却是只读了几页《100个基本》,作者是日本的松浦弥太郎,据说毕淑敏非常崇拜他。100个基本写的是松浦弥太郎总结的100个生活小哲学,还有100个他书店的内部要求,跟管理条例不同,有点禅的味道。嗯,这都不是关键,先让我来说说这本我只读了几页的书吧。


一本小书,大约是A6开本,200页纸多点,捧在手里正好。浅牛皮纸色的书衣上印满各种各样的树叶和一些植物的标本,感觉有些复古,有些安静,还好不文艺。对开的书页,左面一页印着一行棕红色的字,类似于箴言、警句或者感悟的性质,右面是作者对左面内容的体会或看法。每页内容都不多,即使是右面的页也有大面积的留白。

图片来自百度(实物比图片颜色黄一些)

这本书买来原计划是每天读两页,正好是一个“基本”,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每天读一个,并在右侧的空白处写了自己的意见和经验总结。在斩笔活动中写了《100个基本001》和《100个基本002》,我也打算继续写下去。请原谅我絮絮叨叨写了这么多,自己最重要的收获和感受还没写出来。其实最终的感受或者说是灵感甚或说是开悟,只在几秒钟,所得也不过寥寥几句话,但这些却是长久以来仔细砸吧和反思的结果。大多数事情的结果往往都感觉来的很容易,其实都是长时间孕育的结果,这个道理不单单在生baby上有用。

看过我写的两篇斩笔文章的朋友应该都有感觉,我对“基本”里的观点基本都是反对的。也确实如此,每翻开一页,都有无穷的槽要吐,都感觉有一堆反对的话和例子在那等着。内心有些感觉不妥,这种不妥肯定不会因为他是毕淑敏的偶像或他是日本人,就感觉吐槽他的文章有些不好意思,只是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今天陪孩子出去上课,正好利用等待的时间偷懒看了几集美剧,突然有了些想法。这本书出版并受好评,肯定不是因为可以成为吐槽靶子,必然在某些方面是对的,是让读者——至少是部分读者能够引发共鸣或有收获的。以此倒推,这本书里面的内容肯定是对人有价值有帮助的。在书中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那就只能是我对书的判断标准出了问题。想到这,我也就基本想明白了。书中的内容更多的讲的是人生的道理、在与人相处上的道理或者办公室里的智慧,而我往往是从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的视角去评判这本书,这就有如一个人穿着泳裤跑到北极去看企鹅,冻得要死就说泳裤不保温,其实不是泳裤错了而是人错了。这种思维方式在辩论上属于诡辩论的一种,但在自身处理、评判问题上就显得不适宜了。明了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再重新翻看书中的内容,有些内容还是不认同,不过更多的是因为自身性格和价值观的原因造成的,但对其中蕴藏的道理和智慧是非常认同的。

那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偏差呢?仔细想来,原因有两点:

第一,内心的傲慢。读的书多了,经历的事也多了,自信心越来越强,也爱拽拽文或者说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但自信和自负其实很难区分或把握度的,对自己的过度自信造成了内心的傲慢,失去了对书本的尊重和渴望。

第二,目的不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无论别人是什么样,我读书的目的是想提高自己,让自己成长。我在翻开书之前,我就应该知道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从中学到什么知识,印证什么观点,应该与书建立深厚的了解,而不是为了消遣或炫耀。那这本书我的打开姿势就错了,我更多的是把这本书当做一个手账或者日记之类的,当初我也确实是被他的设计所吸引。以错误的姿势打开书,就别指望书能给你什么好的回馈。

当然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容我慢慢在归拢。但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读书的正确姿势,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并以此找寻书籍。其次,在打开书之前,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我想从书中得到哪方面的知识以解决问题”。最后,站在作者的视角、站在时代的视角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消化书中的内容,让书与自己真正的产生联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