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内古特——在黑暗世界里,用荒谬逗乐
文:刘韶馨——《神枪手迪克》译者
从事笔译多年,《神枪手迪克》可以说是我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独立翻译的文学作品。我是怀着能接手这本书的无上欣喜和对自己能力的巨大怀疑开始翻译工作的——冯内古特是广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黑色幽默大师,这本书又是首度引进国内出版,而且冯内古特之前出版的作品,比如《囚鸟》等,都是董乐山级别的大师译作。相较之下,如果我的翻译不精,被读者唾弃倒是其次,搞砸了原著,便真的是大罪过了。
所以《神枪手迪克》出版之后,是心怀忐忑的去看读者的反馈的,幸好大多数读者都是觉得故事很有趣,冯内古特很有趣,我才总算松了一口气。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便是对小说中的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在西方文学中,很多意象是东方人并不常用甚至不太好理解的,比如《神枪手迪克》里开篇提到的“小孔”。作者在后文点明,“小孔理论”是美国深南部黑人关于生命的论述,用以指代人的生命。但刚开始翻、还不知其背景的时候,我一直对此深感迷惑,网上也查不到相关资料,直到后来作者说明了这一点,我才彻底明白过来。
整个翻译过程,让我收获不少,所以我为这本书添加了很多注释,希望同样能帮助到读者。
语言对我来说也是一大考验。使用英文写作时,我们会用很多分句垒砌成一个长句。分句不可或缺,因为它们承载的补充说明内容是保证小说完整的重要部件。但中文追求精炼之美,过长的句子会让部分读者觉得有点艰涩。如何在尊重原文的同时,以尽可能优美的语言精悍地表达出来,对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我的办法就是在翻译经过不少于三次校对、保证意思正确之后,再跳出译者的身份,以一个读者的视角看译文,对译文进行精修。
《神枪手迪克》并不难读。虽是以二战与战后为背景,却并没有太多对战争及局势的宏大描述,而是讲了一个连作者本人好像都在忍着笑的荒谬故事,尤其是模仿剧本的那些段落,简直可以说是荒谬的精华——伪正义的警察滥用私刑,牙尖嘴利的夫妻互相诋毁,以及葬礼上突如其来的尴尬等等。另外还有那些突然出现在严肃事件中的烹饪菜谱,令我在翻译的时候常会不由得笑出声来。笑过之后却又心生悲凉——权威的趋炎附势、狂妄的成全放纵、私刑的放任自流、政府的绥靖说辞、核辐射的危如累卵……鲁迪的一生折射出的世态炎凉让我们在笑声之余也不由得战战兢兢——毕竟这些也都是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的问题。
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这件事——哪怕世界再黑暗、人生再坎坷,你都可以像冯内古特一样,用荒诞到欢乐的笔触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大概也是一种乐观吧。
《神枪手迪克》 作者:库尔特·冯内古特【内容简介】
这就是我憎恶生活的主要理由:人生在世,要犯几个弥天大错太容易了。
1944年母亲节这天,12岁的鲁迪•沃茨因射击成绩良好,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获得了枪械室的钥匙,沉浸在喜悦中的他,却在无意间用步枪误杀一名孕妇,这一事件成了他悲惨的成年礼,也彻底改变了他和家人的命运。
鲁迪的父亲,一个天真迂腐、装腔作势的贵族纨绔,把这一意外事件当成了扮演高尚英雄,满足自己表现欲的绝佳机会,大张旗鼓的认罪,夸张的拒绝帮助,反而激怒了大众,换来沦为阶下囚、倾家荡产,继而被残酷现实彻底击垮的可悲下场。
成年后的鲁迪过着自我放逐、苦行僧般的日子。放弃写作去当药剂师,躲开人群上夜班,像仆人一样照顾父母,没有朋友和爱人,努力为儿时的无心之失赎罪……可那些真正犯下弥天大错的人们,反而无需表现出丝毫的愧疚,也没有受到一丁点惩罚。
或许,“我们依旧身处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还没结束呢。”
【作者简介】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囚鸟》《神枪手迪克》《五号屠宰场》《没有国家的人》等。他的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在灾难、荒诞、绝望面前发出笑声。这种“黑色幽默”风格始终是冯内古特小说创作的重要特质。2007年4月11日,冯内古特于曼哈顿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