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心之所想,解行之所困——国培第三天
作为一位教师,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课堂观察让我们的听评课走向专业。课堂观察的意义,老师们也都了解,但是观察什么?用什么去观察?怎样去观察?大家却不是很明了。
今天的主题就是课堂观察。上午黄朝霞教授为我们做了《指向课堂深处精彩的小学语文教学》。黄教授通过吴群老师讲的一节课《灰雀》入手,让我们观察其中的对话指导片段,找出其中的精彩之处。课文的文字、插图、标点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在这个片段中,吴老师引导学生去通过标点符号去理解小男孩的心理。然后在空白处加以想象,加上修饰词去揣摩此时的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这时吴老师的设计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指导的理念,有的孩子直接填词语,然后吴老师提供了一些词语,为词汇量不够的孩子提供了支架,帮助他们去揣摩。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吴老师的体态非常亲切,她扶学生起来,扶学生坐下,那么温柔,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消解了学生上公开课的紧张感。黄教授通过这一个课例引导我们去认识课堂观察。她从理念、方法、行为三个方面指引我们走进课堂深处的精彩。第一是理念,基于“学”。从学的时空、有效、公平三个方面考虑去打造参与式课堂。参与式课堂的重要指标是学生参与度高、有效参与、公平参与。第二是方法,用于“学”,包括基于三位一体的察学,运用适当的观察工具,精准客观的评课艺术。基于三位一体的察学研课法,理念是标—评—学一致性,方法是察—研—判助推性,行为上是思—做—变融合性。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实现课堂的公平参与,多设计集体活动,最大限度扩大学生参与面。。在课堂观察时,定量评价用数据反映事实,用定性评价总览全课面貌。评课是为了发现问题,不要评教师,不要套话式、感受式,而是要论证式、聚焦切片式、批判式。
黄教授在谈到对于教学目标的观察时,强调目标要可检测,可达成,要注意目标的课程基因。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备两头,一头备教材,一头备学生,还要考虑编写意图、课标和课后练习。黄教授引用王荣生教授的话告诉我们在素读教材时,可以把文本的关键点标上黄色,把能想到的学生的疑难点标上绿色,关键点和疑难点重合的地方就是我们要教的地方。对于多媒体资源的使用,黄教授提出要注意以下几点:巧妙使用,画龙点睛;代替讲授,突破难点;裸课互动,提高效率。黄教授还提出灵动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是创新的课堂,是风趣幽默的课堂,如果不是风趣幽默的风格也可以像王崧舟老师那样煽情,或者像窦桂梅老师那样激情。学习方式的改革是由内而外,还是由外而内?像鸡蛋由内而外打开是生命,由外而内打开是食物。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要重塑教学形态,重建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内容,重组学习社区。
最后黄教授送给大家一句话,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黄教授还告诫大家,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的时候,你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如果说上午黄教授的课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课堂观察的意义所在,那么下午付艳芳老师的课为我们指明了课堂观察的路径。她讲座的题目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与运用》。她以管建刚老师的课例入手,启发我们去思考孩子们的头脑中到底在想什么?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然后她以帕尔默《教学勇气》的一个例子让我们反思:不能不承认,诊断学生和研究学生在我们教师的专业时间中只占据极少的分量。帕尔默的批评正点明了我们当下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很少研究学生的学习,很少共同探讨、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对教学、学习发生的意义。付老师又通过对香港课堂观察状况的介绍,让老师们明白,课堂观察的对象应该是学生,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有四大特征:1.理解学生的学习。2.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获取学习的多种数据。3.观察认知学习与其核心要素间的关系。4.基于学习证据推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要观察学生学习的什么?学习目标的达成,独立学习过程,合作学习过程,课堂中的社会关系,课堂中积极的学科情感。
老师们最关注的还是如何设计观察工具。付老师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我来说,还需要与实践对接,在工作中慢慢消化。
今天的课程内容真是思我们之所想,解我们之所困,具体的实效还要在实践中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