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屿/“佛系”汪涵的有味人生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天空的风1

在电视荧屏上,他是综艺节目的王牌主持,许多人心中的“内地主持一哥”。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擅用方言,常能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但那其实不是真正的他。他说:“一上去之后就觉得自己突然不是自己了,就像戴了面具的小丑一样,我现在还是有那种感觉。”

荧幕之外,揭下这张面具的他是一个“无趣”的人。

他就是汪涵。

极少上网,不会打字,不刷微博,2012年才开始用微信,不刷朋友圈,汪涵可谓是“佛性明星”的典范了。或许在你我看来,他过的绝对是一种无趣至极的生活。但汪涵之趣在别处,他爱搞篆刻、养虫子、做木工、玩核桃、玩葫芦、收藏铜钱……正是对这些手艺的偏好,让他在嘈杂的综艺圈中,始终能守住内心的一方宁静。听起来,他像是一个没落的江南子弟,在太平盛世里过着潇洒惬意、放任形骸的生活。

这种生活,透着十足的“江湖气”。这种“江湖气”就像他常去散步的小镇靖港,“固执地在紧邻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时间感”。

汪涵对靖港小镇的手艺人一步一步安静的仪式感特别执迷。他认为手艺人跟这个时代是脱节的,但他们跟时间却是合拍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时间在生活,所以过的怡然自得。

至于享受“佛系生活”的具体方式,于汪涵而言就是穿梭于老巷子的手工作坊,无忧无虑地敲敲打打、缝缝补补。

他说:“如果有两条命,我一定拿出一条来做一个快乐的木匠。”

汪涵与木匠结缘,起因还是因为自己曾经生过的那场大病。

或许正如常人所说,“只有经历过生死,才能真正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007年,一场大病让他静养在靖港小镇,治愈身体的同时,他竟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次生命。

靖港保健街上的于爹,成为他第二次生命转折的师傅。因为于爹,汪涵对木匠开始上瘾了。

刨花、劈木头、刨板子、箍木盆......汪涵在靖港感到了从没有过的轻松。

他沉迷于那些刨花儿,豆渣,那些香味,那个形状,这些东西深深吸引着汪涵。

白天学徒,晚上在师傅家吃饭,谁也打扰不了一个木匠的幸福。

汪涵读过很多书,有一个叫“六悦斋”的书房,以及一个叫“培荣”的书屋。但只出过一本书,名字叫《有味》。

《有味》不是励志传记,也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关于十种中国传统小手工艺制作的散文随笔。

汪涵身体力行的跟着师傅们去制作这些传统物件,并将对传统工艺的迷恋和丰沛的情怀倾注其中。

著名文人李煜曾作名句:“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无疑是有品位的“佛系生活”,这也是汪涵向往的生活。

无论是“木匠”的身份,还是对手艺人的尊重与向往。褪去了明星光环,他们活得更开心自在。

更多文章关注V❤[上下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