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互联网科技@产品

内容平台社交化 社交平台内容化

2018-05-27  本文已影响35人  产品漫漫谈

自从业余做了个抖音号,对目前的内容产品,社交产品有了些更深入的想法,在这里分享记录一下。

目前当红的垂直内容产品,例如最右的社区,B站的社区,网易云音乐的评论社区等等,都可以看出它们都在开拓他们的社交版块。而传统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就,推出一个又一个的内容版块,如微信的朋友圈,看一看,订阅号,微博的微博故事,一直播等等,都在不停的丰富自己的生态。
综上,其实不难发现目前的一个趋势,就是内容平台在社交化,社交平台在内容化

内容平台的社交化

提起内容平台的社交化,不得不提一句互联网产品的三级火箭理论,本质来说就是高频功能带低频功能,一级火箭是打造头部流量,二级火箭是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三级火箭是最终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型与生态。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肯定想问,那内容平台的社交化明显是一个低频功能向高频功能迁移的事情啊,效果会好吗?

实际上,他们所延展的社交内容往往是没有那么“社交”的。他们做的社交部分的内容往往局限于社区啊,评论等等。本身这部分功能的频率确实也是没有他们的主场景高的。他们的主场景依然是B站上看个视频/网易云上听首歌,然后选择要不要看看相关的评论和进社区讨论下。即观看的内容依然是高频场景,然后提供一个向低频的社区转移的入口,流程上是非常顺畅的。

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即是提供价值延伸,利用场景的裹挟效果,将用户的行为路径进行延展。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是延伸了用户的价值,还带来了新的内容分发方式。内容的作者,也是可以进入社区传播作品,所以社区的形态如果支持社区内转发,是很容易给优质的内容带来爆发式增长和传播的,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效果,可以很好地加快内容流通。

一旦社区内的内容质量和数量形成一定的生态,就可能会意外收获——单独进社区版块看内容的场景飞速增长,甚至变成了比原来直接看平台的内容更加高频的场景。这时平台也就沉淀下了新类型的内容,将平台原有的内容类型拓宽了,平台所内涵盖的用户空间也更大了。

最后,从广义上看,内容和社交本身就是一体的东西,内容是发出来给人看的,给人看就会有交流互动,有了互动就带上了社交属性。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内容平台的都在愈加的社交化了。

社交平台内容化

社交平台的内容化,这个就很自然了。是很符合高频带低频的。典型如微信,最早仅仅只有IM 通讯版块,后来延伸出了订阅号,丰富用户的阅读场景,再后来推出了朋友圈,丰富了用户的社交形象建设。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微信推出朋友圈的时机是在有订阅号之后。这里是为了防止用户好友数量不多,并且初期内容生产质量不高的话,有专门的内容源可供平台内流转,同时给内容生产者提供了内容裂变的最好渠道。

再来看微博,从原来推出的一直播,到后来的微博故事,微博一直在提供给用户更加丰富的内容形式,希望通过这些信息量更大的媒介方式,更好的让人们之间的社交流通起来,频繁起来。

其实社交平台的内容化,本身就是强化社交的一种方式,两个人如果干巴巴的社交是很难聊出什么的,所以提供丰富的内容生产和timeline,可以让人们在社交前更好的了解彼此,创造话题,进行破冰。

写在最后

内容平台如果单纯是人与内容之间进行关联的话,对于平台来说这份纽带其实是太单薄了,用户可以完全跟随内容游走,那作为平台来说是不想看到的,自然也会催生出建立更深层次的方式,那么推出围绕内容源产生的社区便也是意料之中了。

而这其实也带来了问题,当你的内容源本身是UGC产生的话,由于社区的生态下自然会推出大V,当用户已经从用户-内容关系切换到用户-大V-内容的关系时,那么大V的不稳定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