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王崧舟《文学阅读与任务情境创设》
文学阅读与任务情境创设
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
如果大家已经观摩了《母鸡》这一课,可能大家对于文学阅读与任务情境创设就已经有一个最直观最感性的体会。
在《母鸡》这一课中,创设了复合情境。
一、什么是复合情境呢?复合情境在这堂课中是怎么去体现出来?
譬如:
文本情境:复合情境本身涉及到的是文本本身的情境,老舍先生写的《母鸡》这一课,本身就是有一个情境在的,一开始就是讲“我”一向讨厌母鸡,母鸡各种表现,无论是大声喧哗还是自我炫耀,还是欺软怕硬、无病呻吟等等诸如此类,总之令人讨厌,但后来我看见母鸡,生了一群小鸡雏,并开始养育自己的小鸡雏。我对母鸡的观感完全发生了变化,几乎是颠覆性的变化。所以最后老舍先生说“我不敢在讨厌母鸡了。”这是文本本身的情境。它有形象、有画面、有细节。这是文本本身的情境。这是复合情境当中的基础。
还原情境:《母鸡》一课中不单有文本情境还有复合情景,把老舍先生创作《母鸡》这一本文的过程以一种想象和艺术的方式还原出来。
大家应该记忆犹新,一开始播放母鸡不同的叫声。当时老舍先生正在阅读、正在创作。很显然母鸡的出现了影响了我的阅读和创作,于是我给夫人写投诉信要求赶走母鸡。但是,这时母鸡生了一群鸡雏需要养育,我只好暂时作罢。我开始观察母鸡养育鸡雏的过程,并因此发现了母鸡的感人品质。于是,我给夫人写表扬信夸赞母鸡,同时,我有母鸡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关于我母亲的一些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因此我更加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这个属于还原情境。这是复合情境的第二个情境。
任务情境:还有一个情境是任务情境。在还原情境的过程当中,在讨厌母鸡、想要赶走母鸡的时候,帮助老舍先生写好投诉信;学生帮老舍先生写投诉信,就成了任务情境,在学生随着作者生活的改变,在发现母鸡身上有这边多感人品质的时候,再次号召学生,帮助老舍先生写好表扬信,这又是一个任务情境。
这堂课创设的是一个复合情境。复合情境是有三个情境叠加在一起的,文本情境、还原情境、任务情境。由复合情境去推动“文学阅读”这个任务群的落实。
这个复合情境是从美国语文中的一篇课文《称象》中寻找到的灵感。
美国语文中的《称象》
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版的《曹冲称象》的创造性的改编,它的转化是创新性的转化。这个文本就是复合情境。
这个复合情境有时间来进行划分,分古代情境和当代情境。
古代情境:东方的一位国王,为了表达重获新生的感激,要送穷人们一头大象那样重的银币。可是,人们并不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宫廷里的学者激烈的争论,最后也没有想出办法来,倒是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海员想出了一个既安全又简单的办法称出了大象重量,穷人们因此得到了成千上万的银币。
当代情境:特迪的妈妈给特迪讲述一个古代称象的故事,讲到老海员的称象妙计时,特迪打断了妈妈的讲述,表示要由自己来想出这个称象的方法。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特迪终于想出了一个称象方法。妈妈听了告诉特迪,这正是老海员所用的方法。
这个文本是这两个情境的叠加,这是一种嵌入式的结构,这是古代情境嵌入到了当代情境。这篇课文叙述的第一个层次,从头到尾就是在讲妈妈给特迪讲故事,讲到一半到时候,特迪打断,自己想办法,最后特迪告诉妈妈她想到这个办法,妈妈再把这个故事交底了,这是故事叙述的第一个层次。在故事叙述的第一个层次中嵌入了古代的老海员想出称象方法的那个情境。整个结构是嵌入结构,整个情境是复合情境。
《母鸡》的三个情境其实也是嵌入式的,任务情境嵌入到还原情境当中,还原情境嵌入到文本本身情境。
二、为什么要创设符复合情境?创设情境的意图是什么?
第一层次:激发兴趣
让学生的情感与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复合情境,也许学生一开始就喜欢母鸡呢?也有可能啊,那就意味着学生进入文本的时候,他的情感起点和老舍先生的对母鸡的情感起点完全不是一回事。那如果完全不是一回事,那老舍先生的对母鸡的一向讨厌,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他应有的情感基础,这是比较可怕的。创设这样的一个复合情境就让学生经历老舍的创作过程,经历老舍先生的创作文本过程,其实也是经历老舍先生的对母鸡情感的变化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跟文本对话的时候,他的情感起点和作者的情感起点处于同一状态。
第二层次 营造环境
让学生内容与学生的成长紧密关联
通过创设复合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这里的真实不是我们理解的原始的生活真实,它是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说让学习内容,让学生的精神成长,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
由于复合情境的创设,学生就有一种代入感,仿佛他就成为了老舍先生,仿佛他就在观察母鸡,他自己对母鸡的情感在发生变化,他自己想要写那一封投诉信。后来他自己改变了态度,他自己又想要写那封表扬信。这种代入感的营造,我认为是营造真实的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这就不会简单的激发兴趣的问题。这个创造出来的环境跟学生自己的成长,包括他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和审美素养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复合情境就成为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环境。
那在这样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就不再是被动的,学生让我学习母鸡,我就学母鸡,不再是这样了,而是因为他感同身受,他身临其境,他自己就成为了老舍本人,这个很关键。于是他就经历了文本本身的创作过程。他亲身经历了这个知识和这个内容的产生了什么过程。这是一个考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意图,是为了营造学生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文本的创生过程,或者说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样的知识不再外在于学生,而是被学生的认知同化了。
第三层次:导向实践
让学生在生活中经历知识建构过程
因为学生学习了这个文本,学生就需要在活动当中去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他可能也经历去写投诉信,去写表扬信。当然这是在整个单元当中,一篇课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可能就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语文学习必须在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当中,学生也只有在真实的语言实践过程当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复合情境有哪些优势?
1.我的在场——主体性
2.那就是我——生活性
3.尽其在我——实践性
4.处处有我——整合性
复合情境能够彰显主体性,反映生活性,落实实践性,体现整合性。这个就是它的优势所在。
正因为复合情境有那么多的优势,所以才想在《母鸡》这一课,甚至是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当中创设契合文本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复合情境。
三、怎样创设复合情境?
1.主体性: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情境
这个复合情境是为学生设计的。
第一,疫情期间,这就是学生的常态生活,我们现在很多孩子,还被隔离着,或者可以说有很多孩子就经历了被隔离的生活状态。于是他所在的那个小区,为了丰富居家隔离的生活,要举行“萌宠欢乐秀”云端展示活动。这个是学生的生活,然后要请学生设计一则萌宠微海报,分享萌宠养成经历,这个是学生的生活,这是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的。你会发现站在学生角度设计的这个情境,这是个复合情境,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你设计微海报,不是玩噱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做贡献,服务社会,参与社会。为他人提供欢乐,这难道不是育人吗?这难道不是立德树人吗?
所以怎么创设复合情境,第一条建议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也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那个情境才能切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切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
2.生活性: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在单元“轻扣诗歌大门”,为课文《白桦》创设的复合情境。
因为这个复合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了,“植树节”是学生的生活内容之一,是这个生活和他的学习内容发生了关联。我要去植树我要选择一棵有意义的树,选择一棵怎样有意义的树呢?于是,语文学习内容,学习现代诗歌,学习现代诗歌当中描写那些跟植物有关的诗歌就跟学生的生活联结在一起了。所以,他的学习就有了学习的温度,有了生活的色彩。这就是我们讲的生活性。
3.实践性:让学生去解决真实任务
猫、母鸡和白鹅只能在这里面选择吗?我们从这个单元角度的学习来说,首先要限定在单元的学习内容,假如单元内容都没有学透,马上匆匆的搞拓展,这个是本末倒置的。所以首先就应该在这三篇课文中学习萌宠,当然在这个学习基础之上,学生完成了这三个任务之后,你觉得还有别的萌宠还需要宣传的,可以结合这个单元的习作训练——夸夸我的动物朋友来进行拓展。
4.整合性:学生在多样化学习中才能完成
课文:《竹石》,在“文学创意表达”任务群中。
这个复合情景学生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在古诗中寻找古人的偶像。从中发现咏物诗的特点,受到伟大事物的熏陶。
第二件事:确定一位古代诗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等,发现诗人与偶像的建构过程。
第三件事:确立自己的人生新偶像,为它写好演讲稿,并参与“新偶像演讲会”展示活动。
总之,复合情境的创设,不再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而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新样态,一种新方式。在这样一种新样态、新方式当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的是综合性的发展。学生经历了一次真实的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然后他自己的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审美素养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这才是我们创设复合情境的真实的意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