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确定
某周末带娃去了趟军博,看了他很喜欢的各种坦克。
无意间发现军博武器展览就是新中国的血泪成长史,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拿得出手的各种武器大都是缴获来的。德国造、日本造、美国造、英国造、苏联造等等列强国家不同时期的各种造。
从我浅薄的知识感觉从1921年建党,到后来的南昌起义、井冈山、长征、抗日、内战上半场各个阶段的斗争,从官兵数量、武器装备、后勤支撑等多维度分析都很难取胜,或者大概率会失败。可历史事实却告诉我,最后的胜利的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也就是说用我现在掌握的认知模型和数据支撑,分析很多事物都是给不出一个确定性结论的。
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很多事物本身就不是可以用精确数学模型描述的,二是即便是模型相对精准了,模型所依赖的运算数据也难以全面和精确获得,就如同在一系列不精确数据上推演一个不完备的模型,结论天然具有随机性。
比如预测某战争走向、预测某创业公司走向、预测某产品的营收、预测人们看到某句话后的反应……。
仔细想想,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事儿可能都是不确定性的,确定性的事情反而相对容易处理。
之前讲到自己做事儿喜欢观其大略和细致入微,观其大略偏做事儿的逻辑本质,细致入微偏逻辑依赖的数据支撑,这其实是针对相对确定的事儿而言有效。
面对不确定的事儿,即你本身并非清楚事情如何做成的逻辑模型和数据支撑的时候,最大的力量就是来自于人的信念或者说信仰了。
早期的革命者也有很多悲观的人在,是靠什么坚持下来了呢?纵使千辛万苦,崎岖坎坷,跌跌撞撞,那些伟人是靠什么一直坚信自己和团队一定能成呢?未必是这些人真得知道做成这个事儿的逻辑模型,可能是他们的信念和坚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碰巧外部环境帮衬促成了事件的成功(这部分像是运气)。
面对不确定的事儿,我们还可以采取分治策略,逐步缩小并明确事情的场景和范围,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用应对确定的事儿的做法去解决。
虽是很浅显的道理,当我猛然意识到时候,觉得以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因为很多不确定的事儿,竟然以为自己掌握了确定的答案并和一些意见不一致的人争个长短,竟然以为一些话在不同背景的人那里一定会得到一个确定的理解,竟然以为我只要如何如何这事儿一定就会做成……。凡此种种,皆因自己并没意识到面对不确定和确定,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曾在一个创业公司奋斗过五年多,一个很能打仗的人为何没有坚持下来而选择离开呢?创业公司能成功本身是个很不确定的事儿,在这里面能坚持很久的人都要有些信念和定力(哪都去不了的除外),深层原因应该是离开时个人发展的信念与坚持和公司的发展安排不相容了。当然这里面有局限于自己认知而对公司发展安排做出的不准确判定的可能,毕竟参观军博武器展时候也没觉得在那种武器装备的情况下能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