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三重奏”——香溪三角洲夏作养殖初探
楔子:三角洲的呼吸
五月的风,不经意地自兰江经山垄拐进来,裹挟着桑果坠地的闷响,在香溪镇三角洲的水网间来回游荡。走在择树潭通往上李行政村新修的山村公路上,弯腰捡起一颗掉在田埂上的桑椹,指腹立刻被染成青紫色。这种颜色在三角洲的夏天有着精确的色谱:原官塘小乡桑椹的紫,长塘后(今云山街道)、杨公(中公)和里家坞刀豆的青,山塘水库珍珠的白,共同构成了这片冲积平原的底色。
上篇:天地人的“三重奏”
1——桑椹雨
位于择树潭自然村鲁源垅水库堤坝下的桑田在敞开胸怀欢迎你。
鲁源垅水库
当我在上午九时进村时,早有农妇在桑田里采摘桑葚。她们在遮阳网下干活的场景,让我联想起小时候见到的生产队员采桑的画面。只是如今枝条间不小心坠落的不是桑叶,而是饱含汁液的果实。六十岁的王阿婆告诉我:"库坝下的桑树都是喝着血水长大的,"她摊开手掌,给我看两个拇指两个食指两个中指上的染色,"我娘说生我那晚,接生婆手上沾的就是这种颜色。"
桑葚的丰收带来了奇特的景观。“沪A”“浙A”“金A”绿色牌照纷至沓来,上海一对中年男女带着自己秀气的女儿来了。穿着一身白色休闲衣装,行走在密匝匝的桑林中,想必过一会儿就能变成富有魔幻色彩的锦衣,让她苦笑不得。
2——刀豆阵
长塘后行政村的刀豆架像排列整齐的琴弦。里家坞村的刀豆因为紧靠豹山,地势高,林木多,阳光照射不匀。
天刚蒙蒙亮,同样在滨江之地的杨公行政村的老年夫妇就已经在垄间穿梭。丈夫的手指在藤蔓间翻飞,专挑长度满二十公分的豆荚折断;妻子跟在后面,把摘下的刀豆码进塑料筐里。夫唱妇随的画面不只是停留在古代农耕生活里。
刀豆收购点
位于中公自然村的收购点是个热闹场所。上午十点二十分,满载刀豆的三轮车在临时收购的大棚前排成队伍。一对代理收购的中年夫妇迎着笑脸,欢迎周边村落的老农来临:“凳子随便坐,开水自个儿倒。”他们俩坐在矮凳上,边说话边分拣,直往银色长方形铁皮筐里的尼龙袋里装,双手翻飞如织布的梭子。我问:“有的豆子长得直,有的豆子长得带钩。这是咋一回事?”还没等收购员解说其中的是非曲直,来自里家坞的老农民伸开手掌说:“看大拇指和其它手指,你不就明白了。”我开玩笑说:“滨江的长后塘的豆子直,靠山的里家坞的豆子带钩,就像人的脾气。"
3——珍珠光
珍珠蚌种养殖。农民正在分拣珍珠蚌种
原官塘小乡,在兰溪市是最早养殖珍珠的乡镇之一。山塘水库的早晨是从捞蚌开始的。养殖户徐老板的舢板船漾开水面时,系着浮球的尼龙绳在水下颤动。他捞起一笼河蚌给仔细看:"珍珠最怕两样东西,柴油和化肥水。"正说着,远处传来机械的轰鸣,那是施工人员正在建造跨江大桥。
十里长湖的荷叶是另一种天然造的“珍珠”。莲农划着小船进入湿地时,惊起的蛙群在水面留下放射状波纹。最老的养荷人郭大爷在船头指点:"看见叶心水珠没?那是荷花的魂灵。"他忽然用竹竿挑起一片浮萍,底下竟藏着三颗人工育珠用的塑料核。"去年台风季节从山塘水库里冲下来的。"他叹了口气,塑料核在阳光下泛着假牙似的光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