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虚构写作课”听课笔记20:徐则臣的《如何提高我们的写作能

2023-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椰岛晓露

      第三个问题,我现在说写作训练。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写作肯定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写,你首先要写,不写什么都没有。很多的朋友说,我有一个很好的素材我舍不得写,因为我现在还不具备特别好的写作能力,如果写了写砸了就浪费了。千万不要这么想,写作不存在的一个浪费的问题,如果你这个不写才是最大的浪费。你也不要担心说,这个写了以后,我一个好的素材就浪费了。写作从来都是这样,你写完一个好素材,越写越熟练,越写越有心得,以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好素材源源不断利用过来。现在这个素材很好,以后的素材会更好。所以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我舍不得写。写了再说,这个你才能遇到下一个,只有写了第二个你才能碰上第三个,否则我们就永远站在第一个面前,一辈子跟他较劲儿,最后一个字没写,这一生过去了。作为第一个要写要写出来,同时要把自己写开了,什么叫写开,这是我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也不知道别人认不认同或者说这个概念本身,它是否具有学理性,我的意思就是写到游刃有余,能够写到举一反三,能够写到水到渠成的这个程度算写开了。这样写开了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写得很慢,也有可能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个“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写得特别地艰难,特别地慢,不是没得可写,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你要做出选择,同样一个意思,我有好几种表达方式,我要在这几种中选一种更好的、最满意的。写得慢不是因为没有词汇,而是选择最好的那个词汇。让我们这个过程放慢,所以这种写开了需要大量的表达。写开的一个状况就是左右逢源、步步莲花的那种感觉。但是写开得还不够,还需要把它写好。写好是什么,那就是有能力写开了之后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个更高的层次就是形成自己的一个特色,形成自己的一个辨识度,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腔调,找到独特的进入世界的方式,找到独特的以文学的方式进入世界我一直主张刚开始写,尤其孩子写作文就要自由的放松的写。这个有点像什么,就像一个水龙头,如果你最初在打开它的时候,每次都想我要很好地控制这股水流,所以这个水龙头我每次都开到一半,固然你能很好地控制水流,但是长时间下去,这个水龙头锈了,等你想把它打到最大的时候,已经打不开了。如果一开始你把水龙头打到最大,让它自由地流淌,尽情地流淌,随心所欲地流淌,可能流出来的水,你一时半会无法控制,在大地上到处漫流,就是那种大水漫灌,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的一些场面,一些失控的场面,但是你发没发现,即使大洪水,它最后它也会慢慢形成自己最科学的一个通道。长江黄河从高原上一路下来,它有无数的支流,能走的地方,它全走,最后它还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通道,而这个通道最后我们把它叫做长江和黄河。最怕的是我们在写作之初,老想着我每一句话都要有用,每一句话都要经典,所以一直捏着嗓子,一直把水龙头关到自己能控制的那个程度,最后表达的欲望,表达的能力下降。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开始让自己给写开了,写得百无禁忌,所有的规律在形成之前都是没有规律的,而所有的事情,他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它依然会形成自己的一个主渠道,它会自我驯服的,它会找到自己的方向的。然后在写开的基础上就想写好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有针对性地训练。这个针对性的训练,就刚才说的不会编故事怎么办,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语言,我如何跟别人区别开来,我如何创新,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写作中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写不下去。很多朋友跟我说,我也很想写,但我就是写不下去,一篇文章我就是写不,长散文我写1000字不得了了,让人写了3000字,怎么使劲都弄不出来。这里面其实有一些技巧。这些技巧,很多是经过训练得出来的,我在中学的时候也有这种困扰,觉得一篇文章为什么写不长。李敖的文章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除了有思想之外,它有很多的一些资料,它会不断地援引各种资料,影响一篇文章,如果你引几篇资料,这个文章一下子就拉长了。当然不是说为了引而引,而是说你要写必要的资料,那么文章的长度一下子就长了。余秋雨写的散文,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多的细节。《道士塔》,余秋雨把整个的场景给它形象化了,这样的一篇文章,因为它有细节能够让你产生极深的印象,所以你记得住,同时这个文章一下子拉长了。第二散文的写作中要引入小说的写法,用一些细节来说话,用形象来说话。那如果实实在在真地写不下去怎么办?在不同的故事中它有一个抽象的能力,就是你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讲到这个地方,它所需要你具备的那个能力,你已经达不到了,这样一个抽象的难度在这个故事中达不到,你在另外一个故事中相应的故事的难度,你也达不到,所以才会出现有一个烂尾楼。那你就要逼着自己跳过去,即使你跳得很难看,跳的跌跌爬爬的,摔了一个大马趴,你都得尝试着。我在写《耶路撒冷》这个长篇小说,因为它45万字篇幅比较大,在写作的过程中你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地方我写不下去了怎么办?扔掉吗?我已经写了30万字,那肯定不能扔掉,所以我就在我的案头放了一大堆大长篇,都是50万字以上的那个大长篇,我就会随手翻,这个时候反而不是学习很多作家的先进的写作经验,更好的写作技巧,而是挑他们的毛病,《红楼梦》、《追忆似水年华》或者《静静的顿河》,在某些地方是不是处理的还可以值得商榷,是不是可以处理的更好,或者说,你又发现其实这个地方作家已经写不下去了,但是它还是硬写。这说明作家遇到我们会遇到的问题,但是他们硬写下去了,他们不让自己就此止步,还要继续走下去。一部小说不可能每一个地方每一款都足够地结实,每一环都有足够的说服力,每一环它的逻辑都很强悍,你要允许它哪个地方会有虚弱的地方。对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个事来说,你都不能说从头到尾话都经得起推敲。硬写也未必就一定不好,有的时候只有硬写,只有在硬写的过程中,你才能在这个非常有限的空间内,在这种极限的运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不把自己逼到死角,有些能力是激发不出来的。你不逼着自己硬写这个高度,你永远是过不去的,所以有的时候硬写反而成就了一部好作品,也就是说写作必须过去,你过不去的作品,他说到底是不成立的。我们一直都在困惑,什么样的语言是最好的?准确洗练的语言。如果你能直接地表达出来,能够一语中的,你就不要绕那么多的弯子,走直线。有时你不能走直线,该拐的弯儿你得拐,该绕路的。小说它本身它其实是一个包藏的艺术。小说跟散文或者小说跟论文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个人的感觉比如说一个俄罗斯套娃。散文、论文,它是不断的把这个套娃一层层打开,不断呈现的一个过程,最后让你发现最后一个套娃里面藏的是什么,最后要公布答案了。但是写小说是另外一个过程,完全相反的过程是不断的把套娃一层一层给你合充进去,有的是形式,本身也是作家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是把这个套娃一层层给剥开的一个过程。你最后要看的,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套娃里面藏的那个东西,同时你也在享受整个打开套娃的这个过程,套娃本身如何打开的动作怎么样,你在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小说里该需要拐的弯要拐,该需要绕的路要绕,该需要经营的内容,复杂的形式必须经营,否则有些东西它是呈现不出来的。作家固然要通过小说去解决问题,但更多的可能是提出问题,如果有能力给出答案当然很好,我觉得更多的小说能力不及,恰恰说明这个世界足够复杂,恰恰说明小说对这个世界的预言是有效的。鲁迅说,文学就是揭开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以一个作家最敏锐的感知力,把可能出现的那样一些事物给呈现出来,然后让读者让专家再呈现出的这样一个故事中,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再去以专业的眼光去发现问题,所以写作在非常具体而微的一些部分,我们需要最简洁最准确,在大的方面有的时候需要迂回,但这个迂回不是啰嗦,也不是绕迂回,本身也是需要简洁准。写作的过程中,它的确有很多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习得一些训练的,这个写作有些的确是需要勤奋,有些天分不够,怎么训练可能都难以达到第一流的,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创意写作能够教你很多的有效的方法,让你迅速的像坐索道一样到达了半山腰,虽然你比别人从山脚下爬上来的那一群人要快,但是并不能说明你就能最终成为最早的登门者,最顺利的登顶者。我既认为文学这个行当要靠天赋最好的作家,第一流的作家一定是有天赋,但同时它也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通过后天习得的。我们认真的在那分析,在那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我们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东西,但是如果最终成就一个大作家,那是需要个人天赋的好像。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再放一个孕期拿出来再删不停的删,不停的删删到最后你觉得实在是删不动了,好可以出手。当然在删的过程中你如果想改那也可以,不是说删又不能改,而是说在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这个小说,对这个故事的形态,以及它所表达的那些东西重新去调整。小说的密度,小说的节奏,小说的结构是指小说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在不断的压缩篇幅的过程中,它都要发生变化,而这个压缩是必要的。删是一个最大的一个修改技巧,修改的方式。如何经营细节,小说要靠细节来呈现,其实就是一个细节接一个细节,无数的细节,足够的细节,最后组合成一个好的小说。不要看细节小,但每一个小的细节都能体现出大的东西,细节是一部作品的四梁八柱。鲁迅《孔乙己》的细节,就是用手走过来的。他就是一个长衫客,坚持要穿着一个破烂的长衫,然后在柜台上排出九文大钱,那个“排”字,就是这个情态一下子呼之欲出,还有那个茴字有4种写法。《红楼梦》写凤姐,性格很豪爽很圆润,那么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你不能想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事发生在林黛玉身上,林黛玉绝对不是这么张扬的,温柔的一个人,而你也不能想象凤姐会像林黛玉那样整天哭哭啼啼的,或者最后患上了一个肺结核,它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这就是细节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这些细节一定要准确,准确的细节基本上都是生动的细节。梁晓声《陈焕生上城》,细节,一个农民在上面跳来跳去。好的小说,一定要有好的细节。意味。英国有一个美学家叫克莱夫贝尔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意味是其实是一种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的一个相互关系。我没有非常明确的想法,没有高深的思想,这个小说能不能写,能不能写好,完全可以。你即使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但是只要你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物和物之间的关系,细节和细节之间的关系,它能够产生出某种意味,那么它的意蕴和意义就会自然的生成。所以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些作品,作家本人未必有多高深的想法,但是他的作品足够复杂经得起阐释,就是因为他有一种能力让他作品中的人物,人和物,细节和细节,包括结构本身形式本身它能产生出某种意味,它所导致的意蕴和意义,在这种关系中就能够自然表现。有些作家一声不吭,只是认认真真地讲故事,提供细节和人物,一个个分配的细节导致一个写出一部非常结实的故事,而读者在理解这个故事,理解这个小说的时候,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故事的力量》。

    第四个问题,就是阅读的重要性。要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当年曹文轩老师跟我说,如果有10分时间,6分用来阅读,4分用来写作,他的意思就是阅读的时间要远远大过写作的时间。我说,如果我有10分时间,那么,我6分用来阅读,3分用来生活,1分用来写作。因为文学源于生活,生活的确很重要,有生活跟没生活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有的时候不是说有了生活你一定能写得好。没有生活,一对一写不出好作品,比如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比如说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这是200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博尔赫斯因家族的遗传病眼睛瞎了,50岁以后看不见,这个世界本身生活的范围就极其狭窄,后来又看不见,他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通过口授通过听来完成,你说他能有多少生活,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们课也是这样。帕慕克没怎么工作,几乎就没工作,一直待在家里面写作,活动范围也很小,但是他依然写出了伟大的小说。那么他怎么样获得我们写作中需要的生活的基础?阅读让他得到了我们存在生活第一线写作者所获得的经验和素材,他们有一种能力就是把第二手的材料转变为第一手的材料。莫言老师说,作家要有同化别人生活的能力,就是那种生活是别人的,但是也有能力把别人的生活同化为你自己的生活。这个能力其实也是在不断的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获得的。每一个作家的素材库,或者是我们的准备中都是分成一个个小格子,但真正写作你要动用所有的格子,这个格子之间怎么样一个比例怎么样搭配需要你的瞬间就完成。要大量的阅读,但是读多少才能让自己读开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谁都不知道,你只管读,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读到一定的量,哪一天就像埋头赶路一样一直闷着头走,突然一抬头发现天高地阔。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未读多少焦虑,不如直接去读,只管读,读到一定程度以后皇天不负有心人。读到哪一天您每读一本书就能想到,无数本书,这个时候我觉得就是都开了,你就能融会贯通,就能举一反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