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pf法则,中国一线城市会更大吗?
前段时间逛知乎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其中票数最高的@chenqin
的回答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城市的发展规模会服从Zipf法则。
简单的说: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人口在全国的排名取对数 + 这个城市得总人口取对数 的和应该是一个常数a。至于原因大家可以参考牛人的回答。换句话说,如果把这两个参数画出来的话应该是一条接近于直线且斜率应该为 -1.
那么中国的城市是否符合呢?我在网上找到了2015年的城市人口统计,其中剔除了重庆人口,因为重庆包括很多的非城镇户口。首先我先择了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城市,并绘制了下图:
500万以上人口城市Zipf线如图所示,这些点确实是接近在一条直线上,但是我们发现,斜率并不是 -1, 而是 - 3.11。
然后我又选择了人口在250万和100万以上的城市,分别重新绘制图形:
250万以上人口城市Zipf线 100万以上人口城市Zipf线我们很容易看出,加入的城市越多,这个图形就越偏离直线,而拟合直线的斜率反而越接近于 - 1.
所以到底Zipf法则能在中国说明问题吗? 或者说在这个法则里,到底应该放入什么样的城市呢?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附上中国城市人口分布图:
精彩评论:
@摄魂Aslan
我也做过这个分布,采用的数据分别是地级市城市人口、地级市城镇人口,县级市人口、县级市城镇人口,以及以城市建成区地理划分的单元来重新计算的人口。结果是不一致的,验证了三个问题:
第一,不同规模的城市越多,系统越偏离zipf分布。M.Batty做了很多相关研究,他做出了全球前60的城市分布规律,但他得出的结论是体系整合度不够,导致大城市还不够具有更强的统领性(即问题出在头部)。但我认为针对中国城市,头部尾部都有问题:一方面是大城市的全国性网络核心作用没发挥晚上,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小城市小城镇没有融入这个体系。
第二,其实zipf用来检视分布规律、体系发育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很难确定一个准确的参考系。到底是选择稳定的核心区如法国的UU城市核心区统计单元,还是更广泛的AU即交通通勤范围来计算人口,阀值分别设在多少,也需要不断对不尝试才能确定,且无固定标准。
第三,不要忘了,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尚未完成的城镇化和周期性迁徙的城镇化。这些都给统计、排序、网络份额带来不确定性。且zipf适用城市的条件比较苛刻:不受干扰的发育度较好的城市体系,如欧洲就不适合,但分开来看欧洲内部的徳意法都各自适合。相反,美国全国体系适用,单个体系则有偏差。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还不明朗,区域差异大,直接得到的结果也有待斟酌。
所以还是建议慎用zipf经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