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原文之二百一十九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宋·朱熹:“比方人物而较其短长,虽亦穷理之事。然专务为此,则心驰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辞,复自贬以深抑之。”
明·张居正:“夫方人之事,在圣人犹以为未暇,况学者乎?孔子言此,其所以警子贡者,至深切矣。”
【译文】
子贡对别人品头论足。孔子说:“赐啊,你就比别人好吗?我没有闲工夫去这样论人长短。”
【解读】
子贡有时候恃才傲物,说话刻薄不够委婉,经常对别人品头论足。孔子就对他的这种行为加以批评,并且告诫他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不要对别人吹毛求疵。俗话说“静坐惟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对于自己个人修养的提升和关注,远远大于对别人家长里短的兴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1],患其不能也。”
【注释】
[1]不己知:即不知己。意为不了解自己。
宋·朱熹:“凡章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屡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见,而文皆有异。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明·张居正:“惟夫学焉而未能明其理,行焉而未能践其实,此则在己本无可知之具,反之吾心而有歉者,正学者所当患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解读】
真是有才德的贤士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了解别人,也就不能做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所以,一个真正懂得与人为善的聪明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多地是去提高充实自己,多去了解别人,多倾听别人的心声,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一定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子曰:“不逆[1]诈,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宋·朱熹:“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
明·张居正:“至明之人,物至即知,孰得而欺之乎?然非有居敬穷理之功,讲学亲贤之助,则此心虚灵之体,未免为物所蔽。”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猜测别人欺诈自己,也不揣度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解读】
孔子反对预先猜测别人,但他认为能洞察别人的欺诈行为的人,是贤人。过度地怀疑别人,有时候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会影响到自己对别人的正确判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察觉”的心态,但也要心存仁厚,尽量不要误会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