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转换在互联网教育行业可能没那么容易

2018-10-28  本文已影响41人  FreddyHao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作业App乱象再调查”节目,节目曝光部分中小学作业App暗藏网络游戏,诱导学生进行游戏充值,参与排行榜争夺,甚至含有涉黄游戏。其中重点曝光的产品是一起教育旗下的”一起小学学生“App,家长反映这款App中有网络游戏板块,有学生家长在孩子的要求下不到两个月进行了13次购买,花了1200 多元。

那这次曝光的“一起小学学生”是怎样一款App呢? 这款App主要解决了老师批改作业的痛苦。对于主课老师来说,每天都需要耗费两个小时左右在批改作业上,而这款App 的出现,帮助老师节省了时间,因此也就受到了老师的青睐。这款App号称用户量有几千万,基本上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小学学生。而开发这款应用的公司也于今年3月份刚刚完成了2亿美金的E轮融资。

“2亿美金的融资”,按理说这家公司应该不缺钱才对,为什么会在App植入游戏来吸引小学生付费呢? 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每一轮融资都是需要有业绩支撑的,对于一家到了E轮的公司,已经不可能再通过讲故事来获得融资了,他们需要业绩支撑。而这款App 的主要功能又是免费的,如果非免费,是不可能在各个学校快速推进的。现在有了业绩的压力后,就要想出各种方式完成免费到收费的转换,因此也就有了通过游戏诱导学生付费的事情发生。

大家理解中的互联网一直是流量为王的,“一起小学学生”这款App已经做到有一定流量了,但在教育行业为啥很难完成流量的转换?

  1. App的使用用户没有决策权
    如果是针对成年人的应用,可以通过流量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广告变现,因为这些成年人本身有消费的决策权,一旦推荐给他们的商品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就很有可能完成购买。而“一起小学学生“这种App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即使推送给学生一些他感兴趣的商品,他们依然需要争得父母的同意才能购买,但父母作为旁观的第三者此时就会比较理性,很少会在一个作业平台上购买其他商品。

  2. 产品在家长头脑中的定位很难改变
    线下培训的教育收费很高,因此,这些App 也希望能够提供一些付费的K12培训内容,完成付费转换。但这款App在家长头脑中的定位就是为了完成校内作业的,即使在这款产品中加入了类似Vipkid 的一对一辅导功能,家长很难相信一个做App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在学科教研上做的很专业。并且这款App涉及的作业内容基本上都是课内的,而家长送孩子出去培训都是超出课内内容的部分。因此,家长很难认同这款产品的付费部分内容能够替代其他培训,也就不愿意付费了。

鉴于流量很难完成进一步的转换,而App的开发方又面临着收入的压力,最后想出通过游戏来诱导学生付费也就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情了。但这点恰恰犯了大忌,家长不愿意让学生接触电子产品,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希望他们沉迷于游戏,而一款老师推行使用的作业产品竟然通过游戏来诱导学生,支撑自己的公司业绩,这直接触犯了家长的底线,从而也导致家长的举报,最终在央视进行了曝光。

”一起小学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也是很多互联网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免费产品转收费很难;第二则是如何使得家长能够安心的让学生使用起来。希望所有在少儿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们在开始创业前,能够认真思考下这两个问题,它将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