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刺风波

2023-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宇之心

陶陶是我同事芳芳的老公,前天因为同事小范围聚餐,有机会再次见到陶陶。聚餐的气氛很友好,家庭聚会总有说不完的家长里短,听了之后,总让人感叹,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

陶陶的母亲,今年80岁了,患有糖尿病,长期随陶陶一起生活。陶陶的工作性质和我们差不多,平时很少照顾到家庭。

去年腊月廿九晚,陶陶还在班上,芳芳打电话说,母亲吃晚饭时不小心鱼刺卡住了。

“如鲠在喉啊!”陶陶如今回忆当时的情景,就是强烈的无助感。

经历过口罩肆虐之后,大家普遍感觉到生命太脆弱,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是要倍加呵护。

口腔科,耳鼻喉科,人民医院,中医院,要么医生回家过年,要么建议转院。看来看去,不是检查不到鱼刺的位置,就是看到鱼刺的位置,总是取不出。

医生每天见到无数的病例,他们例行公事,见怪不怪。可对患者家属来说,那就是心急如焚。

其间,有医生说,要么等到正月初七科室正常上班之后,要么到其它地方去看。

陶陶当即说,母亲年纪大,又有糖尿病,鱼刺在老人喉咙里多呆一分钟都是危险。

陶陶又联系省城的同学,来到某大医院,耳鼻喉科,甚至动用了胃镜,结果看到鱼刺了,却无意间加重了危险,那就是内窥镜的插入,反而将鱼刺扎得更深了。

最后,还是得到同样的答复,建议转院。可是,转来转去,往哪里转呢?陶陶甚至想到了去上海就医。

就在陶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建议他到省城的明基医院。

这一次,他不仅对某科室的医生说,他们是慕名而来,同时亮明了自己的身份,就是自己也学过医。

根据前几家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情况,陶陶主动和医生沟通,试着在鱼刺创位,开一个小小的切口,将鱼刺取出来。

从腊月廿九到正月初九,陶陶一直在陪母亲取鱼刺,心情可想而知。且不说经济上花销两万多,一家人过的什么年。

以前,我也写过鱼刺风波,侥幸的是,我也有一次鱼刺扎在喉咙里,进退两难,结果到医院用喉镜取出。也有我的同事,被鱼刺卡住,而后用馒头咽下去的。

陶陶还说在最后一家医院就医时,近乎跪地求情,私下里还给了2000米黑包,可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医生,见无法推脱,最后将这些米悄悄交给了住院部,吩咐护士打到病人的住院账户上了。

因为是转述,我的描述有点颠三倒四,说不清楚。特别是某个医院,某位医生,说的什么话,陶陶都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于我而言,不必要重复某个医院或某个具体的人。对于这样的经历,我确实比较同情。陶陶家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年遇上了这样的闹心事,真是不幸。

但是,能遇上这样有技术有胆识且有医德的医生,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