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劝酒,我还抵触劝吃
1
北方人喜欢喝酒,还特别喜欢劝酒。
逢年过节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一大堆男人围坐在一起的酒桌,不管关系远近,不管能喝不能喝,都得一一碰杯“见个面”,然后开始猜拳玩纸牌呼骰子,玩着玩着就喝高了,越高越喝,越喝越起劲,谁都不能轻易离开,不然就是各种生劝硬拉。
我很反感这种场合。
聚会就聚会,办事就办事,干嘛非要硬劝别人喝酒。不明白几个平时铮铮铁骨的汉子,一坐在酒桌前咋就突然变得黏黏糊糊,难分难舍,简直比娘儿们还娘儿们。
有人说,你不懂,这就是中国的酒桌文化。
如果这就是中国的酒桌文化,那我确实搞不懂,也很鄙视。
2
让我难以忍受的还有”劝吃“。
身边总有一些亲戚或者同学朋友的妈妈们很“热情”、很“好客”,但凡你去她们家作客,她们总是会劝你多吃点。
按理说,这是好事。
有的人确实到别人家作客时会拘谨、会客气、会不好意思多吃,劝别人多吃点是挺贴心的。
但如果别人一再表示“吃饱了”、”不想吃了”、“真的吃不下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不用再反复相劝到别人内心都有点烦为止了?
记得我小时候去我大姨家,每次吃饭我就特别恐慌,因为我大姨每次都怕我吃不饱,整个饭桌一直不停地劝我多吃点。
有次,我确实吃得挺饱了,但她还是像往常一样可劲劝我,可劲往我碗里夹菜,结果我回到家撑得全都吐了出来,那个难受啊。
╯﹏╰
我妈可无语地说我:
你不能少吃点。
我想来着,可我大姨不让啊!
你干嘛不跟你大姨讲?
我讲了啊,可她根本不听啊,一个劲地劝我,一个劲地往我碗里夹菜,菜都快溢出来了,我总不能把菜夹回盘子里吧?
还有一位同学的妈妈,比我大姨还要“热情难挡”、“盛情难却”。
但凡有人去她家,她妈妈的礼数一定是无比周全的。
反复让座。
反复劝吃。
如果你想走,死活不让你起身,一定要让你多坐会儿或者留你吃完晚饭再走。
有时候你真的吃饱了,反复表示你确实不吃了、吃不下了,她非要拿起你的碗又盛碗饭,你说你吃还是不吃?
有时候你真的待的时候够长了,你有事需要马上离开,她却生拉硬拽不让你痛痛快快走,非要反复推让几番才肯罢休。
这样类似的行为,刚开始觉得主人热情好客,可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则会不胜其烦,甚至有种莫名尴尬、莫名恐惧、莫名不爽。
3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反正我身边就有,所以对这种现象很哭笑不得。
明明是一件好事,明明可以其乐融融,可偏偏弄得人尴尬症都犯了,这样的待人接物真的不值得提倡。
有次,和南方一个哥们聊起喝酒这件事,他就说,很怕和北方人喝酒,一喝酒就各种劝,还不能走,一直喝到实在喝不下去或没酒可喝时才能散,否则没办法脱身,即便你告知对方你目前身体有恙、无法喝酒,即便有很多因为劝酒致死的事例,他们还是视若无睹,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劝你喝酒。
他说他们那儿的人就不会,一般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高兴,喝酒也只是助兴,喝不喝,喝多少,随意。大家吃完饭、聊得差不多了就各回各家。不会有人拿着酒瓶一个劲劝你喝酒,尤其在别人身体抱恙的情况下。
我听了都能想象到那副画面,很自在,很轻松,很美好。对比我所在的地方和看到的经历到的类似劝酒劝吃的地方文化,感到由衷羡慕和欣赏。
礼节固然重要,但如果过于强调礼节,让礼节凌驾于舒适之上,那么这样的礼节不要也罢。
文化固然可敬,但如果文化演变成陋习,甚至一再危害他人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那么这样的文化不值得延续。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论以什么为出发目的,都要互相感到轻松和愉悦才好。如果热情与好客给他人造成负担和困扰,那不是热情与好客,而是把个人的控制欲延伸到他人领域,比冷淡和疏远更可怕。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劝酒、不劝吃,做个让人感到轻松随意、愿意靠近的小哥哥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