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友广场读书

NO.67:那些考上二本的同学,后来都怎么样了?

2023-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书生可爸

昨天看完了一本书,叫做《我的二本学生》,是一名大学老师写的书。叙述的主要是作者在二本院校从教十几年来,对所遇到的学生的一些观察和体悟。
了解这本书,是从第六季的《十三邀》中开始的。许知远采访了作者黄灯老师,说出了这本书的创作背后的故事。
第一次看到书名中这几个字的时候,一下子就击中了我,仿佛把我带回了当年的高考岁月,头脑中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二本”。
并且,作者书中的学生,也与我年龄相仿,都是80后和90后们。
虽然我自己有幸考上看一本院校,但是对于二本院校有着很深的向往。很多高中同学也都是就读二本院校,在我们当时的高考结果中,能够上了二本分数线,就说明“考上了大学”,就都是开心的,是成功的。
但是,在社会的主流媒体中,在人们的关注中,985或者211的名校学生,才是大学生的代表,他们的就业、发展、成功与失败,已经代表了中国当下教育的成果。
而二本院校的学生,是被忽视了的。
实际上,二本院校的学生,才是主流,才是代表着每一届毕业生的大多数群体。从我们当年的高考结果来看,上一本线的也才20%,三本及专科的也是10%,剩下的70%都是二本院校。
那些上了二本的同学,十年之后,现在都怎么样了呢?
我不得而知,因为毕业之后,天各一方,很多都断了联系。所以,在十三邀上看到这样一本书之后,迅速在网络上找到了电子版,一读为快。
看完之后,反而有了一丝悲伤。因为,书中的那些学生,并没有过上理想的生活,更多的只是成为了社会中的普通大众之一。
1、个人终究要局限于时代
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这句话也反映在了80后90后的身上。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在我们高考的时代,正好也是大学扩建扩招的时期,基本上只要想上学的学生,都是可以有大学上的。
当时的我们,只是享受了上大学的欢愉,以为上了大学就是天之骄子了。直到毕业之后,才明白一些更加宏大的现实问题。也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基本上没有人能够从事与专业相符的工作,并且在十年间都是频繁跳槽的,像浮萍一样飘忽不定。
另外,个人的发展命运与家庭的背景关系也很大。那些家境殷实的同学,大学一毕业就开始置办了房产,交了首付。当时正好是在2012年前后,正是房地产崛起的时候,如果家里有钱能够“上车”,之后的人生基本上都是“躺赢”了。
所以,现在过得还不错的同学,也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买了房子的。起码没有了房贷的压力,一个月即使4000元的工资,也是活得很惬意的。
反观当时家庭条件差的,现在即使月薪过万,依旧买不起房子,依旧过着提心吊胆,不敢轻易辞职换工作的日子。
2、迷茫是这个群体的标配
从大学毕业之后,赶上了社会发展的浪潮,却没有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反而,陷入了一种迷茫无助的状态之中。
在结构化的现实困境中,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是无法实现底层突围的。为了生计,只能先找个不好不坏的工作,异化成为工具人,下了班之后,就回到逼仄的出租屋里,刷着手机麻醉自己。
发展机会好像遍地都是,但是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
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他们,都是上了大学的人,但是有好像没有上过一样。因为和初中辍学的打工仔没有差别,甚至还不如提前进入社会的人,混得好。
可能,现在的国际发展形势都不乐观,名校的硕士博士都不好找工作,大厂小厂也相继在裁员。
但是,这群二本院校毕业的人,始终是被忽略的一群人,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群人。
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也代表了社会的一部分画像,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真的会拉开差距,这些差距是在一次次的机会和选择中,涌现出来的,积累起来的。
如果叠加上代际的话,他们以后有了子女,可能差距就变成了划分了阶层。
是时间,是时代,也是个人的原因。
你过得还好吗?我的二本的同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