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工作法》:去掉不创造价值环节
《精益工作法》:去掉不创造价值环节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据说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句话:“Never mistake motion for action”.
我把它翻译过来,叫做"不要误把动作当行动"。我没有去深入研究这句话是否真实,以及当时他说这句话的背景,但我觉得它很适合形容我们在工作当中的一些典型现象,而这个现象在我自己身上也出现过。Motion 和 action有什么区别?我们先讲一个故事:
假如在工作中有两个人,小王和小李,他们都需要针对某些疑问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完成沟通后,当别人问沟通情况后,我们看他们的不同的回复方式:
小王:我已经给供应商发过邮件了,但是他没有回我,我微信留言,他也没回;
小李:我和供应商完成了沟通,并针对问题制定了1,2,3个应对策略,并在一周后再确认结果。
在我看来,小王的行为就属于motion(动作),其实很形象,就像一个物体做了一个运动一样,至于运动结果是什么,不关心;小李的行为就属于action(行动),不仅关心做了什么动作,更关心这个动作会带来什么效果。
在上班的时候,我们每天回复大量的邮件,参加各种会议,处理各种文档,看似很忙,甚至有时还要加班,但是我们这些活动那些是action,哪些只是motion呢?它们创造了价值吗?是否存在无效动作和浪费?
我发现自己在工作中也做了很多动作,没有产生实际的结果,更谈不上是否带来价值。
而这些很多无效的动作常常占据大部分的时间,让我们感觉自己很忙,但是却没有成效,最后只好安慰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更有成效地工作?
最近读到了《精益工作法》,给我很大启发,和你分享。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丹尼尔.马克维茨,他同时也Timeback Management咨询公司的总裁,这家公司主要就是通过识别和消除妨碍生产力的根本原因,进而改善个人和组织绩效。
而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将精益管理的思想应用于个人的工作,从而降低浪费,提高工作价值。
我会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你的工作是什么?如何通过价值流和5S发现工作当中的浪费?如何基于精益管理的思想,建立自己不断完善的工作系统,提升价值创造?
1 你的工作是什么?
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可能很容易想到自己所处的行业,专业以及自己的头衔,比如技术总监,人力资源经理或者用户运营专员。这些是能够看得到的显性的东西,那么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以前听过对于职业的定义,所谓职业就是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实现自我和获得收益的社会交换形式。所以在我看来,工作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社会交换形式,而别人为什么愿意交换呢?因为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那你为什么愿意满足别人需求?因为交换的另一方,可以给你提供你想要的东西,通常来说是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收益。
从这个定义当中我们还能够发现,其实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满足别人的需求,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叫做价值创造。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价值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可以极端一点讲,你认为一个事情有价值,它就有价值,你认为没有价值就没有价值,而对方也是这么看待的。
所以如果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它可以是公司内部的同事,也可以是外部的客户;其次就是需要去了解,我们客户的需求是什么?最后,就是要想方法如何去满足这种需求,而且是用最小的成本和代价来满足。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2019汽车噪声优化国际会议:主动声管理真的只是鸡肋?当中提过一个简单的公式:
价值=收益-代价
而精益解决这个问题的,如何把代价降到最小,而把收益弄得最大,从而提升价值。
我理解“精”表示的要用最少的资源或者是行动,“益”这表示是收益。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按照精益的思想,我们日常的工作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1种类型:能够带来附加值的工作;
第2种类型:没有附加值,但是有必要的工作;
第3种类型:浪费。
如下这张表当中,我们能看到典型职业的三种浪费: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项活动是有附加价值的呢?书中提到了有三个判断条件:
条件1::客户必须愿意为这个活动付钱;
条件2:这项活动必须以某一种方式改变产品或服务;
条件3:这项活动必须一次正确完成。
对于第1条很好理解,因为满足了别人的需求,有价值,所以别人愿意付钱;第2项其实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动作和行动之间的差异有关,行动是会带来结果的,而通常结果就是你改变了产品或者是服务;第3个从精益的角度考虑,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而没能够一次正确完成这项活动,就意味着产生了浪费。
我理解精益最核心的思想:降低一切不创造价值的活动。
2 识别浪费
要实现精益,除了前面提到的发现用户的需求之外,接下来就要就要分析我们在给他进行价值创造的时候,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环节?这个过程就是价值流分析。这些环节当中有没有浪费产生?精益管理中提到了一个有效的工具——5S,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它,在介绍前,我们先看看,我们工作中常见的浪费有哪些?
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之一大原来一定义了7种常见的浪费,它们分别如下:
①改正劳动或者次品,也就是通常说的返工;
②搬运,比如传递文件和移动文件,哪怕是电子版的表格复制粘贴这些;
③过量的生产,做一些没有被要求的工作或者不必要的工作;
④等待,你要完成一个工作,需要别人的输入;
⑤加工流程本身,比如你在做的事情时多余环节;
⑥多余动作,比如找东西,因为摆放不整齐,而带来重复的动作;
⑦库存,收件箱或桌子上积压了大量未有完成的工作,这些都会让你工作当中产生浪费。而精益的核心就是如何去识别和降低这些浪费,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5S。
2.1 什么是5S?
当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很容易想到是做清理和清洁,保持桌面整洁等,但我从这本书当中读到的是5S,更加强调的是如何通过5S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去发现和初步清除掉工作当中的一些浪费环节,什么是5s呢?他是由5个首字母为S值构成的,分别对应的是整理(Seiri/Sort),整顿(Seiton/Set in order),清扫(Seiso/Sweep),标准化(Seiketsu/Standardize)和维持(Shitsuke/Sustain),因为首字母都是S,所以被称为5S。
①整理(Seiri/Sort)
它非常接近于断舍离,也就是将一些过时的或者是无用的物品扔掉,同时将保留下来的物品按照使用的频率进行分类;
②整顿(Seiton/Set in order)
核心是围绕着如何让工作更加流畅来进行物品的布局,比如你经常要使用到打印机和白纸,那么就应该把他们放在你触手可及而且相对比较固定的位置,让你工作使用起来,会更加的便捷;
③清扫(Seiso/Sweep)
就是要保持工作场合的干净整洁,它也包括一些预防性和改善性的维修;
④标准化(Seiketsu/Standardize)
为前面的3S建立相应的标准;
⑤维持(Shitsuke/Sustain)
使用定期的审核来检查和维持纪律性,保证前面的几项能够很好地执行
通过5S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保证你工作场合的整洁或者说是有序,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有规律地识别可能的浪费,进度是否落后,重要信息和文件是否被忽略。它和我们后面提到的可视化管理紧密结合,能够发现过程当中反常的现象。
书中举了一个重要的例子,在一家投资银行当中,一个雇员从风险部门被提升为副总裁,但是因为他的桌面混乱,让一张1400万的美国国税的退款支票,积压在自己繁杂的文件当中,而错过了退税时间,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可能你会觉得有很多的文件,把它放在桌子上,能够第一时间看到他们,这样的话不容易忘记。针对这一点,书中也提到其实这是一个谬论,为什么?因为如果你的桌子上面堆了大量的文件,那么你能够看见他们,但是很有可能你真正重要或者需要处理的都会淹没在这些文件当中。
当然我们现在很多人可能没有那么多纸质的文件,所以书中也特别针对我们电子化的资料如何进行归纳整理,书中提了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按频率对文件进行分类。作者将其分成三类:
①工作中的文件:经常会被使用,通常每周一次或一次以上,而且经常会被检索,比如开完会之后需要的做的事情,正在编辑的文档;
②参考文件:使用频率低,通常少于一个月一次,而且被检索的机会也相对比较少;
③存档文件:你几乎不会用到他们,为了保险期间,又必须保留的文件。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你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高频使用的文档上面,而避免他们被淹没在大量无用信息当中。
3 流动
前面我们介绍了通过5S来识别在生产当中的浪费,那么如何再进一步降低呢?在精益管理思想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流动。
3.1 价值湖VS价值流
所谓的流动就是让你创造价值的环节,能够像河水一样的流转起来,在《精益思想》这本书中,作者詹姆斯沃迈克和丹尼尔琼斯解释了两种不同的工作流程,一种叫批次,一种叫队列。所谓的批次就是在一个环节批量生产好,再扭转到下一个环节,在公司中,常见的就是工作按批量从一个部门传到另一个部门;队列就是一个工作完成了一个环节后就立即流转到下一个环节,直到完成。
举个例子,如果你有一批贺卡需要寄出去,需要经过打开信封,将贺卡装入信封,封好信封,贴好邮票几个环节。第一种方式就是把所有的信封打开,统一把所有的贺卡装入,再统一把封好信封,再贴好邮票;而第二种方式,就是一个贺卡完成一个全流程,再做第二个。
常识理解,自然认为批次处理能够提高效率,但和队列方式相比,恰恰相反。在我看来主要有2个原因,第一,是当你在生产一个批次的时候,上下游很可能在等待,而我们前面提到的7种浪费当中,一个常见的就是库存和等待;第二,批量生产如果发现了错误,会带来大量的导致返工和改正,而队列的方式能第一时间发现流程中的问题,快速调整,降低浪费。对于现在这种变化剧烈的环境,小的错误经常出现,所以最好的方式不是批次生产,而是应该让过程像水一样流动起来。
书中提到的两个很好概念形容两种不同的价值创造,一个叫价值湖和一个叫价值流。价值湖就是在你的这个工序把所有的做完,然后再整体扭转给别人,而价值流就是让你的价值创造像流水一样流动起来,更多强调的是和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协作。
为什么流动有效?除了前面提到的能够避免浪费之外,还有就是让工作中的人能够第一时间看到全局的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和价值感。
3.2 三类工作中应用流动
那么如何在个人的工作当中运用这种思想呢?作者分三类工作进行了说明:
3.2.1 日常工作
比如别人发你一个邮件需要你回复,领导给你安排一个新的事情,这些都是日常性的工作。
①4D原则
对于你日常接收到的信息或者是文件,第一步就是进行4D处理:
Delete:丢弃,不是所有的事情你都需要做的,对于没有意义的事情,主动删除;
Done:如果一个事情能够在两分钟之内完成,那么就当场解决掉;
Delegate:授权,如果别人做比你更合适,那么就让他们去做;
Defer:推迟,如果这个事情需要较长时间,比如2-3个小时,而那你在当下如果没有时间,就把它放到你的行事日历或者是任务清单当中,计划好专门的时间去完成,但是要确保在截止日期前完成。
②难事优先
工作中常见的现象是,我们到了办公室第一时间会去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而对于自己真正知道应该做,但同时又觉得比较难的事情,会不自主的往后面放一放,因为这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但是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工作流动起来,更加有高效,应该让自己精力最好的时候,先处理最难的事情,因为避免它产生积压,导致不断的被拖延;
③降低水位
所谓降低水位,就是有时要刻意的去压缩时间和减少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暴露出工作中隐藏的成本和浪费,在时间管理中有个帕金森定律,你为一个工作安排多长时间,最后这个工作就会占满这个时间。
我在工作当中经常也会碰到这样现象,当截止日期来临的时候,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只给这么点时间,原本以为完不成,最后也完成了,而如果当初再多给一些时间,最后多出来的时间也会被占据。
④一次一件
这个是被反复研究证明的,我们人脑的处理能力有限,很难一心多用(除非一个事情是完全不用动脑子),所以一定要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这样才能够保证真正的高质量和高效,避免返工。
3.2.2 例行工作
这类工作具有比较强的预先性,比如每周的例会。作者给出2点建议:①对于那些可预见要发生的事情,要提前留出一些时间做准备,比如你知道每周都要开例会,那么要提前留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做会议的准备;②不要给自己太多的选择,我们在如何突破我们处理信息的瓶颈——7±2?文章中也提到了,人的处理能力其实是7±2,所以当你需要做太多的选择的时候,你的行动能力会下降。
3.2.3 创意性的工作
比如艺术和设计等,作者的建议是将创意性工作事务化,具体方法是清单管理,在VUCA时代,你需要一件称手的武器,我们分享过的《清单革命》详细介绍过。对于那些具有创新,书中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芭蕾舞演员表演《天鹅湖》的时候,即使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表演,但也是由一系列的旋转、迈步和跳跃等单个动作组成的,一次一个动作按顺序进行,当把他们衔接起来时候就创造了无缝流动的一个整体。工作当中其实也是这样,当我们把一些复杂的,有创意的事情到事务性的步骤,再衔接和整合,就能解决一定的创意性工作。
4 可视化
通过上面的活动,能够降低我们在工作当中浪费,但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同时可能要处理好几个项目,而且时间节点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如果全凭记忆的话,很容易错过一些重要的节点,导致事情被拖延或者影响到别人的过程,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叫做可视化。
所谓的可视化就是将一些不可见,心照不宣的事情能够显示出来,让你的工作进度或者你的交付可见。书中提到了两个典型,投影放置板和看板。
我们在车间当中经常看到的进度看板或者项目当中的计划进度条,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样的看板,我们能够提高对于任务的一个清晰度,而且能够及时发现一些异常的现象,比如进度是否被拖延,是否有重要的问题,影响整个进度的开发。
此外,通过可视化的方式,能够让我们从认知系统切换到反射系统,什么是认知系统?就是我们需要投入主动注意力的系统,所谓反射系统就是我们几乎很少使用主动注意力,而是通过直觉或者本能去做事情的系统。通过一个可视化的计划或者进度看板,你就不需要去在脑子里面去想事情应该完成的节点及该交付物,而是很清晰知道在什么时间点该去做什么事情,避免了你的认知负载。
可视化有个重要工具——行事日历,把你自己的事情按照计划放在你的日历表中,并设定相应的开始时期和缓冲空间。
可能有人觉得行事日历太死板,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另一个简单有效的工具,被称为个人看板,它将工作分为个部分,分别是代办——进行中——已完成。只需要将你所有的要处理的事情梳理出来,放到这看板中,形成流动的处理方式。书中给出了4个步骤:
步骤1::建立我们的价值流,其实在前面也提到过,就是对你的工作进行价值流分析;
步骤2:统计所有未完成的事项,这个时候不要欺骗自己,要坦诚,要找到所有需要完成的事项,把他们先罗列出来;
步骤3:保证你在进行中的事件的数量,因为你一天或者一周能够做事情总是有限的,如果塞入过多的事情,反而容易导致塞车;
步骤4:开始处理,让这些三个事项流动起来,让任务逐渐的从左边移动到右边,而且只有当你完成了一个事情,才要把你待办当中的任务丢到你进行当中。
5 持续改进系统
通过前面的5S、流动和可视化,已经能够极大降低我们工作当中浪费,在精益管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持续完善",如何建立一个持续完善的系统呢?书中介绍了它的两个重要的支柱:PDCA+标准化。
5.1 PDCA
PDCA循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就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的缩写,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
①避免PDPDPD
对于PDCA循环,我们很容易陷入的一个陷阱,就是在PD之间循环,就是计划—执行——计划——执行……,而没有进入到检查和处理这两个环节当中,如果不进入这两个环节,就会像一片树叶在河流当中打漩涡(以前有个朋友称其为"打圈圈"),永远不知道你的行动是否有效。
而如果要进入C和A,一个关键点在于:你如何去进行检查,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你的指标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比较好?只有你知道你的判断标准,你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做到位了,知道差距在哪里。在你确定自己在解决正确的问题?中,提到了对问题的定义,问题就是你的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而判断差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检查的过程。如何去确定这样的指标和量化的目标呢?在执行力3:高效执行的4个原则我们提到了两类指标,一类叫滞后性指标,另一类叫引领性指标。所谓滞后性指标,简单来讲就是最终结果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减肥20公斤,而引领性指标,对应的是在过程当中就能够判断指标,比如每天跑步5公里。
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实工作当中比这个要复杂,如何选取合适指标?为什么是这些指标?如何为这些指标设置合理的取值范围?有时不是那么容易能够确定下来的,而且有些还是主观判断,如何能够降低评价者差异对结果的影响,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事情。
② 增加循环数
对于PDCA循环,如果有可能,要尽量把大循环拆成小循环。
书中提到了中央康涅迪格州立大学的一个教授,叫鲍勃.埃米利尼亚,他在过去13年当中,用PDCA来改善课程设计和讲授,以前学校每学期只提供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但是鲍勃认为这是导致学生成绩相对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后来把它改换成每一次只提供少量的知识,但是用更频繁的测试来改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结果非常的显著。
我觉得这也非常合理,因为人都是比较短视的行为,通过这样更小一点的循环能够提供即时反馈。
5.2 标准化
持续改善的第2个支柱是做标准化。标准化就是组织当中对于完成某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形成的标准流程和做法。对于个人来讲也是适用的,因为有很多工作其实都是相似的或者重复的,如果我们能够针对性地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方式或者处理方式,至少有如下几个好处:
①节省心智能量,对于一些标准化事情我不需要主去思考,比如报告使用什么样的字体,表格的格式是什么样,格式图片如何,可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方式,就不需要每一次都去想该怎么去处理;
②产出结果一致性高,且可复制,如果这种标准化的方法能够传递给其他人,那么就能让好的,稳定的结果可以复制;
③标准化能够带来持续的改进,因为每一次改进都是有基础的,而且容易判断哪些改进是有效的,哪些改进是无效的,很像攀岩当中的固定桩,哪怕我们某一次尝试失败,还能再回到原来的方式,而不是每次都推到重来。
5.3 持续改进
为什么标准化能带来持续改进?书中提到了一个很形象的图来说明标准化和PDCA配合,实现接续改进的过程。
标准化工作就相当于是一个楔子,每一次PDCA循环识别出来的有效经验,可以转化成新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再持续改进,从而能够获得持续的,可叠加式的一个改进。
6 结构化工具——A3报告
基于前面的介绍,书中还推荐了丰田公司的A3报告末班,它能能够用结构化的格式指引人们以严格和系统化的方式去改善。因为它在编写时候使用的是国际的A3纸张尺寸,所以叫A3报告。这种报告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题目:主题或者是问题的名称;
发问人和日期:谁有这个问题以及最后的更新日期;
背景:介绍这个问题的背景以及它的严重程度,目前现状描述目前对问题的一个了解;
目标:确认我们期望达到的一个结果;
分析:分析现状和导致现状与预期结果差异背后的原因;
提议和对策:提一些改正行动或者是对策去解决这个问题,消除这种差距,达成目标;
计划:为了达到上述的目标的行动计划,包括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效果;
跟进:创建审核和学习流程预估问题。
这个模板本身不重要,最关键的是它引导人们去进行PDCA循环,通过结构化的流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总结
以上就是本文想和你分享的精益工作法,它将精益思想引入个人的工作中,降低浪费,提升价值。主要包括如下要点:
1、在进行工作之前,你必须首先定义自己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工作并不是指你具体每天做的什么,而说你实际交付给你的客户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你满足了什么需求;
2、要提升价值,需要发现在你的价值创造当中和环境当中所存在的浪费,而5S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你发现这些浪费;
3、当你发现了浪费之后,通过创建流动的方式,可以进一步降低浪费;
4、在此基础之上,基于PDCA循环和标准化两个支柱建立的系统, 可以实现持续改善;
5、整合了精益思想的A3报告,是一种通过结构化的方式降低工作浪费,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工具。
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欢迎交流和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