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技能的习得都有捷径:刻意练习提供了一个对学习的另一种看法》

2020-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挹洗俏月

今天开始读《刻意练习》,在读之前我知道这本书一直在召唤着我。

书是夏天就买回来的,一直没读是因为手头有一本《考试脑科学》正在吸引着我。

因为我太想了解关于大脑在考试及记忆中的奇妙变化了。

但说到刻意练习就要了解刻意练习的任务是:

第一,难度要适中;

第二,能收到反馈;

第三,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

第四,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所以上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获取知识达到一种完整的思维体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人生进行刻意练习时有正确的方法作为引导。

多数不靠谱的成功学选择了错误的练习方式,虽说标榜的是刻意练习,但实质并不是。

原因是:

第一,没有激活长时记忆能力。

第二,次数无用。

比如:下象棋的次数毫无作用,10个1万小时,也成不了国手。

但是,如果看着已经发表的棋谱,然后推测国手下法,这种刻意练习方式,就是往长时记忆硬盘里面攒SSD硬盘:存储关于象棋棋谱的组块。

就像某些励志鸡汤所说,只要努力就能……。其实,如果选择错误,即使刻意练习也不能达到预期。

在本书中,艾利克森在辩驳1万小时定律时同样提到:

随着不断出现变得更加卓越的方法,以抬高人们认为可以做到的“门槛”,而且,并没有迹象表明这样的“门槛”不能再抬高。

每当人类发展至新的一代,潜力的界限也随之扩张和提高。

在人类长期的生活中,掌握一种技能无不通过刻意练习取得。随之而来的,人的深层认知也会被激发。

长时工作记忆的培养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赋予意义,精细编码:(准)专家们能非常快地明白自己领域的单词与术语,在存储信息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采取元认知的各项加工策略。

提取结构或模式:往往需要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提取结构或者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存储。比如:专家级的开发者善用设计模式。

加快速度、增加连接:通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专家在编码与提取过程方面比新手都快很多,增加了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各种通路。

所以,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去买SSD硬盘,而不是纯粹卖苦力,更不是帮畅销书作者们营销,喊喊口号:1万小时,今天,你坚持了吗?

目前,对刻意练习最大的批评是,艾利克森关于刻意练习的证据多是来自“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

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

但事实是如何呢?

我也很期待本书的解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