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读 | 心教(07)
——在表达的时候,包含两个以上互相冲突的指令,会使他人言行设限,产生内在冲突、并陷入两难之中。
——父母常说,孩子怎么会没主见呢?因为父母的主见太强了,孩子的意见是无效的,所以久而久之变成了这样。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有一个能接纳我、静静地陪伴我的人出现,那时我会重新拥有力量。
——常常听大人对孩子说:“你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没问题的!加油!”
我丝毫不见这些话语能带来宽慰与力量,只感觉到重重的压力。
这样的语言,经常充斥在对孩子的鼓励里面,但是孩子却只会觉得更沮丧。
——让孩子转变,必须启动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感到希望,让他重设目标,让他在失望的时候,接纳自己的失败,正视自己并未放弃,他们的心灵,才会“活”起来。
那个让心灵“活”起来的动力,便是聚焦在“正向”与“想要改变”的动机上。
——治疗并非处理“症状”,而是在处理“学习的过程”。
我认为教育的过程也是如此,当孩子出现负面状况,不是去责备孩子为什么这样,而是探索孩子“想要什么?”,陪伴他们探索如何实现“想要什么”的目标,在“现状”中铺设一条轨道,让孩子看见自己在轨道中的变化,引导他们接纳自己的沮丧、失败、悲伤与愤怒,看重自并未放弃。
而身为陪伴的大人,只有展现了巨大的“爱”与“接纳”,孩子们才能从大人身上得到力量。
——一个拥有正能量的人知道如何让自己有价值、意义与负责任。
——通常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接纳了自己,也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正向的一面,困难的是如何找到正向的一面。
——当他意识到自己,也愿意为自己负责任,就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就不会以抱怨、沮丧来对待自己的人生。
自己才是主宰自身命运的人,有力量也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任。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在家庭中,当孩子没能满足父母的期待时,父母通常会用指责的姿态、否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期待落空的生气与失落,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作为孩子,常常以父母的观点去建构自己是谁,而觉得自己不够好,产生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家庭是我们第一个学习场所,孩子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学习如何沟通与亲密,父母在原生家庭学到的,会继续影响着亲子关系。
——成长模式的四大目标:提升自我价值,为自己做出选择,为自己负责,一致性的沟通。
——接受自己的情绪,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珍惜与照顾。
——以新的眼光看待过去,觉察及接纳感受并改变观点,发掘沟通过程中学习到的资源,并提升对自我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