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

漫步青春|认真的思考 深度的无聊

2017-11-09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日终曲

本文参与#漫步青春#投稿征文活动。

作者:贺善雯,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上发布。

        认真的思考 深度的无聊

每当我早起去教室上课的途中,教学楼又多了读书的声音,心想这是又到了考研的季节了。一阵秋风,我裹紧了大衣,继续前行。

教室里的温度让我忘却了秋风的飒爽,两年后或许不到两年,我可能也会像他们一样,为了新一轮的目标而奋斗。人生的路很长,关键的就那么几步。可能有的人是为了转专业而考研,有的人是为了继续对自己喜欢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也有的人在这个社会中随波逐流,看别人考研自己也考——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加以思考便慌忙决定,落榜的时候又看见了身边的同学早已有了新的工作,有了收入,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此时更是孑然一身,不免身陷迷茫。

记得奇葩说有一个辩题,读书和谈恋爱你选哪个?我想大部分是想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要论读书的话,读书多无聊,既无风花雪月,也无眉目传情。恋爱即使分手了也会有段甜蜜的回忆,而读书好像什么都没有。现在的我们记不起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也想不起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那阅读还有什么用呢?借用我喜欢的作家的一句话:我们忘记了文科的力量,是融进血液里的,你读过的书,会做的饭菜,让你成为你现在的自己,让你成为你喜欢的样子。可一日无饱食,不可一日不读书。也许你看完了《卢梭全集》并不能跟室友打成一片,你还会是始终独来独往的一个人。你总叫嚣着读书没用,要么是你太笨,读不懂;要么是你太急,以为读两三本就能成为大文豪了。读书也许只是打发时间,跟你看韩剧打发时间是一样的。同样都是打发时间,为什么读书就一定要捞点好处呢?还是不要太贪心了吧。有人说自己一年能读一百本书,读书量很多,但是与其走马观花地读一百本,不如读精挑细选十本,也许某天就会发现书中的某些东西是对自己有用的。这就好比健身一样,多跑一次步不能让你有个好身体,但是坚持下来,在书中久驻,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真得改变了好多。

也许别人觉得自己总是装得很有学问,自己也觉得读书深有体会却无人一起分享、讨论,久而久之为了合群变成了和周围人一样无所事事的人,不是在讨论当下热门话题就是在兴高采烈地说着哪个明星穿了什么名牌又在哪里跟谁发生了绯闻。看书是为了取悦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处可栖。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的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他们能让你悄悄的成为你自己。这与他人无关。看书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会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开心一起悲伤,看书这种行动的发出和内心诸多情感的流露,最真实,最不掺假。

有些年代的书,不做作,不浮夸,作者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讲话一样而娓娓道来。有些年代的书,饱受沧桑,历经磨难,那些书是作者趟着血铸成的。没有读过这些就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故事。书店门口最受追捧的往往是成功学书籍,教人怎么白日做梦之后一夜暴富,或是那些贩卖自己的情怀写成的青春年少时故事。这些书将作者和读者都框进了一个狭隘的框架中,格局太小不看也罢。有时候我们会反思时代发展的高速,我们是不是缺失了什么?没错我们是丢掉了什么——丢掉的只不过是面对无聊的态度而已,而现象不只是曾经的《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变成了学生死活看不下去的书籍之一。

面对新鲜事物的兴起,我们缺乏认真的思考,就像一窝蜂的考研,一窝蜂的购物。每当我无聊的时候,总是会拿起我手边的吉他自弹一曲。每当看见别的学生总是练得小有成就之后总想着自己可以弹唱几曲。每当我为别人弹奏曲子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唱?我只好解释我学的是古典吉他,只弹曲子,曲子是没有歌词的。我热爱古典吉他,它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但也不是我标新立异。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一把吉他当中,需要灵动的手指去表现。鸽子、泪、阿狄利塔到拉里亚的祭奠,我弹起两百年前的曲子就像与作者对话一样,这种感觉是当下流行的大人小孩都会哼唱的歌曲无法比拟的。我不期望古典吉他弹出的曲子会成为通俗之作,也不奢望所有人都能欣赏得了,毕竟相比较看电影、听演奏会的人要少很多。问到有些人,他们只会说一句无关紧要的“这多无聊”。借用唐寅的一句话,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总是有人从态度上无法端正,也无法将自身端正。

作家邹静之曾说过,现在的年轻人,缺乏深度的无聊。每天被重口味、花边新闻、爆炸的消息包围着,很多人选择人云亦云,选择跟风而成为世俗的傀儡,也成为烂大街的追随者。

我只是简单地希望,可以在这茫茫人间不那么奔波,不那么忙碌,不那么盲目地随大流,给自己一个可以让小小的心灵驻足的地方,希望我们都能认真的思考,深度的无聊,简单的停留一下,打开窗就是另一个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