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脑法则》阅读记录

2018-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大海画家

文章逻辑

文章逻辑
全文第一性原理:人类的决策由两个系统控制:自动思维、反射思维。自动思维是潜意识的,但它可以影响我们大部分决策,包括反射思维。

文章目录

启发:

  1. “解决用户痛点”并不能解释所有成功的产品,比如那些满足用户某一类情感需求的产品。就拿网易云音乐来说,听歌本身的痛点可以被QQ音乐很好的满足,但是它的差异化 音乐社交 所带来的“音乐情感的共鸣”,成为了它的“卖点”。
  2. 美好的内容并不能给产品带来(DAU、PV...)非常大收益,可以直接带来巨大收益的是产品在用户“蜥蜴脑”中的形象是美好的 这一认知。比如 简书 给大家的感受是,“文字创作爱好者的天地”所以当大家开始有写作需求的时候,优先会选择简书。 当然,美好的形象会反哺美好的内容,两者会形成正向反馈,但美好的形象带来的价值更大。
  3. 另外一点就是,产品的形象要和大部分用户所“渴望的情感”相契合。比如文中提到的,一所旅馆之所以超越和他几乎一样服务的旅馆的秘诀在于,用户觉得它是一家“成功商务人士”选择的旅馆。其前提是,所有出差的用户,希望入住的旅馆是“商务人士”的,而不是度假旅店或者情趣旅店。
  4. 从“行为”可以影响“态度”的观点出发,鼓励用户尝试直接使用产品,并让他获益,要比直接告诉用户这个产品很棒好得多。所以想办法通过一些“烧钱”或者“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用户对于产品的好感度,进而提高用户粘性。其出运营活动的重点或许在于,多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而不应该在于用户,打开参与了。
  5. 一则广告可以通过“语言”、“感情”、“人物形象”来传达给用户的“蜥蜴脑”产品的价值观,从而塑造产品形象。那么一则产品,需要通过内在的 氛围、内容、活动,开发团队的风格,来达到同样的目标。比如【得到app】的罗胖说:我放弃了在彩票上打广告的机会,因为我怕给我们的用户丢脸。【得到】的产品形象、团队形象就是,我们是社会上爱智求真的中流砥柱,我们是知识学习者。
    所以反观新浪博客,我们和用户在情感上的链接不够,在内容上的链接又仅限于“新浪新闻”等其他新浪内容产品矩阵里面内容。所以也没有在用户心目中塑造出产品形象。我个人的观点是,既然新浪博客的年龄偏向于“25-30”,我们的产品形象可以是“杰出人士生活、工作经验分享”的地方。
    一个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应该要想到,我们可以使用博客,而不是去简书这种写“高考”“考研”“分手”“奋斗”的地方。
  6. 【问卷调查】“不要去询问,去挖掘”一章中,告诉我们用户自以为的理由是不正确的,所以启发了我如何更好的做问卷调查:首先要让用户选择,他是支持A还是支持B,然后让用户去选择理由1-9(多选)。然后控制变量,判断,用户选择理由1,是不是导致了支持A的更多,如果没有变化,这说明理由1其实并不影响用户支持A。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