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

2023-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兰纳

假期里阅读《自卑与超越》,最近已近尾声。最后几章讲“预防犯罪”和“职业选择”。

去年写过一篇文章——《没有天生的罪犯》。作为本书读者,看到书里讲到罪犯犯案,总觉得很惋惜。作者说,没有人生来就是恶人,之所以会慢慢走向歧途,成为罪犯,是因为从小就没有人教他社会中正常的合作,而罪犯的原生家庭可能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孩子也可能因为在学校表现不佳,受到师生的排挤,心理产生了怨恨等情绪。

这让我就想起《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从小,她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哪怕哥哥欺负她、打她,母亲也总是帮男不帮女。苏明玉从小在家里受尽了委屈,所以很小就离家出走,自己养活自己。如果她没有遇上贵人,她很有可能也会走上犯罪道路。因为心里的憋屈和不甘总是挥之不去,哪怕赚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在一次酒后,她袒露心声,她总是认为,全世界都瞧不起她。

对于苏明玉来说,家庭,是她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批老师。这两位老师教给她的,就是世界上没有人爱她,久而久之,她也认为,自己不会有人来爱。所以成年之后,苏明玉一直抗拒谈恋爱,也拒绝婚姻。

如果从小到大,苏明玉在家里一直受到这样的对待,而在学校也没有人关心她的感受。那么长大之后,她就是误入歧途也并不奇怪。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作者一直强调儿童的心理健康。他说,很多罪犯的童年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可能被忽视了,可能家长或老师都认为,孩子还小,以后有的是时间改正。但是作者说,其实孩子的生活方式在4、5岁时就已经形成雏形了,今后想改变也很难。

另外,作者反复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具备在社会中立足的能力,关键在于合作能力。如果从小家庭里就没有建立起“合作”精神,可能会造成孩子孤僻。一个完全没有“合作能力”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中工作的。

如果原生家庭无法改变,那么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就更加重大。如果苏明玉在学校里能遇到足够重视她的老师,关心她、爱护她,那么,也许能多多少少弥补一些家庭中的缺失。正如阿德勒所说,孩子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所以需要及时觉察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及时纠正偏差,孩子3、4岁时就可以开始适当引导了。

在《都挺好》里,还有一个典型的角色——苏明成。作为第二个儿子,从小就懂得讨父母的关心,所以一直被捧在手心上,他认为,无论做错什么,父母都会帮忙担待着。长大了以后,同样冲动暴躁,有什么不爽,就把妹妹痛打一顿。这就是从小被溺爱,长大了以后还认为全世界应该让着他的一个典型性格。如果父母能够公平一点,对子女的爱能一碗水端平,遇到事情公平公正处理,也许苏明成长大以后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铸成大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