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17)
第五编:隋唐五代之部——第二十七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
安史之乱以前
唐初强敌,厥位北方之突厥。
相对于大汉王朝面临的匈奴,突厥相对还是差了点意思。总的来说,突厥和中原是一种另类的绑定。
中原弱,他就横;中原强,他就弱;中原乱了,他就入侵;中原发飙,他就没了。
突厥初臣于柔然,后渐强。周、齐争结姻好,倾府库事之。其汗佗钵益骄,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这是飘了。
隋代突厥内侵,为隋所破。嗣突厥内乱,沙钵略归附。
这是不经打,打不过就投。
突厥内侵,有千金公主宇文芳的原因,那位嫁到突厥成为可敦的北周公主。隋文帝干掉北周,突厥打的旗号是为可敦伸冤。其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不重要。重点是来打了,打输了。
炀帝大业三年,幸榆林,启民来朝。帝亲巡云中,幸启民所居。启民躬为帝削帐外草。
隋炀帝过来玩,突厥老大亲自除草。这是卑微到极点。
隋末,中国乱离,中国人多往归突厥,始毕可汗遂复盛。
唐高祖起太原,请兵于突厥。曰:“若入长安,土地民众归唐,金玉缯帛归突厥。”突厥遣二千骑助师。
这是李渊的锅。请兵于突厥,不禁联想起后世吴三桂的放满清入关,不过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本质的意思在于是不是控制得住。突厥要的只是钱,实力和格局都不够。
即便如此,招狼的结果就是,唐初,突厥遂屡为边患。
三年,命李靖出讨。四年,进击定襄,颉利被俘。
贞观十五年,李勣讨破薛延陀。二十年,灭之。
唐太宗一路狂飙,突厥基本算玩完了。
突厥始终处于弱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政治组织不能坚凝,时生内乱。这也是相对于中国的大一统而言。
当然,大唐眼里并不仅仅突厥一个殴打对象。
十四年,灭高昌,设安息都护府。十八年,破焉耆。二十二年,破龟兹。唐之声威,达于葱岭。
高宗时灭西突厥,唐之威力遂逾葱岭,西及波斯。
唐地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为极盛。南、北皆如前汉盛时,东不及而西过之。
随着疆域的拓展,问题也跟着来了。为了加强治理,先是设六都护府,仍是不够。
至玄宗时,国内益臻安富,而朝廷至对外经营,亦益趋积极,于四边境置十节度经略使。
十个节度经略使,分别为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和岭南五府。加在一起兵力将近50万。
开边太广,则边兵不得不增。而府兵制既坏,此等边兵多出招募。一面形成外强中弱之势,一面又因做样巨额军队,而影响及于全国之经济。
至此,隐患已经埋下,就看何时爆发了。
不得不提的是,包括玄宗在内,大家都飘了,认为自己已经把外族都打得服服帖帖,不再闹事,居然如此的不提防。
安禄山本营州杂胡,而玄宗授以大权。开元二十九年为营州都督,天宝元年兼平卢节度使,天宝三年兼范阳节度使,九年赐封东平郡王,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十年兼河东节度使,几乎今辽宁、热河、河北、山西诸省尽入其掌握。
就算安禄山嘴甜,管贵妃叫妈妈,也不能这么作死。简直是脑袋进水。
至于安禄山和贵妃的绯闻八卦,我是不信的。不管怎么评述,太真和三郎是真爱。
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强调的是,安史之乱的“史”,是史思明,突厥人。
安史之乱以后
安禄山反,肃宗乞兵回纥,东京惨遭焚掠。
唐肃宗和回纥约定:打赢了,土地和人才归我,金钱和老百姓归你。这和当年他祖宗邀请突厥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只可惜,此一时彼一时,没有强大的势力,约定就是一张纸。
安禄山没了,回纥把大唐搅得天翻地覆。
文宗时,回纥终于消停。吐蕃来了!
大唐元气大伤。没有猝死的原因,仅仅是根基太深厚了,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现在的大唐,还没死,算是重病缠身,已无回天之力。能做的,就是在余生尽量过得好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82493/1bedcee4bce5170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