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只是对人的一种分类方式 不影响我们本来是什么样的人

2024-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a1379720dee5

“我一定是做对了什么事情。”

这件做对了的事情,就是在工作中,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同时更加认清了自己。

如果是几年前的我看《穿Prada的女王》,会觉得是一部励志的电影,鼓励女孩子勇敢地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这评价后面预设的立场是,有我们喜欢的工作。

而现在的我,已深刻明白,在工作中找“喜欢”,是不现实的。工作是我们获取物质报酬、社会地位、认同感和成就感的手段。它并不是一个目的。不是说,找到了一个工作,就能怎么怎么样了。

因为你迟早会经历这份工作里你不适应或无法接受的部分。继续套用几年前我可能对这部电影产生的评价来看待工作的话,那行了,别工作了。

Andy没能找到飞机,Miranda错过女儿们的演出然后责备她。Andy第一次崩溃了。这是初入职场的第一课。别人并不真心认可你的“苦劳”,甚至稍有差错就可以抹掉之前所有的“功劳”。为什么呢?为什么职场这么残酷呢?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善良一点呢?

Andy找Nigel时,Nigel已经回答了她。Andy在要求别人的认可甚至是奖赏,要求别人对她nice。这不符合职场的运行规则。因为大家聚在一起工作,人从来不是核心,事才是。把事做好了,其他的一切才有可能。你现在把事儿办砸了,就是办砸了。别人不会反躬自省自己的要求有多过分多难达到,只会觉得是你,办砸了这件事。有人可能会搬出有背景有资源的人来反驳。但你看看这种人是不是把其背景和资源的相当一部分变现成争取适合自己的或能出彩的活儿和避开自己干不了的或有坑的活儿。又一次印证了,事才是职场的核心。职场上看似都是人,都是人际关系,但真到了较真儿的时候,人情,是最先被舍弃的。

然后Nigel开始给Andy讲她的这份工作多少人想做,多么高大上,多么能带来成就感。我听到第三句话就听不下去了。因为这些理由无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和我有什么关系?”Nigel在给Andy讲这份工作会给她带来的东西,人类的习惯之一就是占据大家都觉得好的东西。所以Andy听了这一席话马上进入下一阶段,努力改变自己适应这份工作。但是等你听得多了,你就会明白,工作里大部分的所谓能给你带来的东西,对于你来说,就像给金鱼配个自行车,没有实质作用。但人们很容易被这些看似是你在这个位置上才能获得的东西迷惑,以为是自己的,是适合自己的。

Miranda告诉Andy自己卖掉Nigel以换取地位稳固时,Andy下了她的车,朝反方向走去,并且扔掉了与Miranda最紧密的联系,手机。这是职场的第二课。

我并不想用“Andy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找回初心和善良”这样的话来评价她的选择,不是这么简单的非此即彼。因为一定程度上,职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有你没我、错综复杂的竞争场。越往前走,“僧多粥少”的局面越突出,如果想岁月静好、不争不抢,那就要甘于被别人利用、超越,因为你主动退出了竞争,变成了弱者那一方。这第二课就是认清职场是一个竞争场,并不是你做的好,光明的前途就为你敞开。而我们也没必要对那些接受并执行“适者生存”规则的人嗤之以鼻,只是选择不同,并没有对错甚至好坏之分。你想要,就去争取,而且有人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所以,在你心里,你认可什么,看中什么?你觉得什么更重要呢?

到这里,“我”这个词就出现了。当你通过第一课的测试,你放下了“我”,学会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然后你遇到第二课的测试。原来不只是适应表象的具体的规则就够了,还要适应某些深层规则。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部分的“我”是放不下的。

不过,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有些部分的我是放不下的”对一个特定的人来说不是必然会出现的。有些人本来就不觉得放不下,有些人纠结过后能放下。最后离开的,才是那些放不下的。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离开或接受之间有高下之分呢?我觉得没有。如今的社会,多元又分裂,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凭借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做出自己的选择。适合你的,未必就适合别人。你接受不了的,未必别人也不认同。

那么看起来就无解了。如果老是遇到“放不下”怎么办?一直辞职另找工作吗?

回到开头那句话,“认清你自己”。

我们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无限制地为某一份工作改变自己。所以别以为完全屏蔽了情绪、放弃了生活就能所向无敌。参见Miranda,能干如她,也要为了“所有人都想成为我们”的这样的工作机会,收起自己的良知,做权力的交易。

但我们又是幸运的,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携带着不一样的基因,天生地适应某些环境,接受某些理念。我们要找到这些环境和理念。怎么找呢?认清你自己,然后以自己舒服的程度去测验当下的环境是否适合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寻找适合你这种基因的环境,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当然,别以为你能找到完全合拍的工作,大部分合拍,或者你最看中的部分合拍,就已经很幸运了。别贪心。

我想Andy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还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也许她会继续辞职,也许她选择接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认清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够了。影片结尾Miranda给Andy评价时,不再仅仅把她当做自己的助理,无数个“Emily”之一,来看待,而是愿意把目光完全落到这个人身上、仔细打量之后,对Andy的评价。最后一幕,两人隔街对望,无声地打了个招呼。这一刻,职场以事为核心的准则依然存在,但在此之上多了一份对与自己不同的人的看见与尊重。我想这是第三课吧。任何一份职业,不论看起来光鲜亮丽还是普通平凡,只要是你发自内心认可和接受,就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去掉滤镜地平视所有职业。职业只是对人的一种分类方式,不影响我们本来是什么样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