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接盘侠蒋琬、费祎、姜维,怎么做才能打好蜀国这幅牌?
经过连续三篇聊魏延,算是把魏延的职业态势和可能选择选项聊到位了,今天我们来聊聊后诸葛亮时代的蜀国,作为诸葛丞相选定的接班人们,有哪些选择,可以把蜀国这副牌打得更好。
01
众将正慌乱间,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孔明曰:“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诸葛丞相临终前选定了他的继承人,总览蜀汉国政的顺次是蒋琬、费祎,再加上军事大权由他的关门弟子姜维接任;蜀汉政权在诸葛身后的政治格局就是这么一个蒋——费——姜的格局。
忠实执行诸葛丞相的施政路线,“诸规蒋随” 主张与民休憩,多次限制姜维的北伐 蜀国总览兵马的大将军,九伐中原但无功而返02
那么,蒋——费——姜这种格局,有没有可能使得蜀国更好一些呢?今天我们就来推演一下,假如你是蒋琬、费祎、姜维,如何把蜀国这盘棋走活。
做一个情景代入。在一家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公司里,你的前任是一位行业大咖,他退休了,干别的去了,你作为他的接班人,该怎么做才能让公司更加发展壮大。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当然,你和你的前任领导比起来,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前任领导是业内公认的大咖级人物,你和你的团队伙伴就是职业经理人而已,这时,你们该怎么做?
03
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概念,这就是,怎么做才算是更好?
先来复盘一下历史上后诸葛时代的蜀汉命运。
文治方面,蒋琬费祎基本上是萧规曹随,对诸葛亮的施政方针没有做什么大的改变,丞相生前怎么做的,照旧。
武功方面,姜维同样继承了诸葛丞相的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基本方略,九伐中原。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曹魏没有因为诸葛的北伐而实质性地被削弱,在整个三国时期,曹魏始终是最强大的一方;反而是蜀汉这边,北伐劳民伤财,益州疲敝,实力越来越弱,最后被曹魏司马式灭掉。原来刘备带到益州的荆州集团的班底瓦解殆尽,三心二意的益州本土士族与新的统治者司马氏合作,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益州的老百姓被蜀汉几十年来北伐战争拖得民穷财尽,百业凋敝。
这里我们需要做一个排序,即:
西蜀民众利益第一;
当地士族利益次之;
最高统治者利益又次之;
官僚集团利益再次之;
士大夫个人功名利禄最不重要。
这是一个民本导向的利益排序。
显然,诸葛主政的西蜀和蒋琬——费祎——姜维时期的西蜀,按照这个民本利益序列来评估,他们的政绩是不怎么样的。按照诸葛亮的西蜀治理框架的后果是:
——民众因穷兵黩武而民穷财尽;
——当地士族受到排挤和压制,没有发挥带动和激活当地民力的积极作用;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对于刘禅来说不是一个需要矢志不渝的理想和目标(从他收到《出师表》后的狐疑就可以看出来刘禅对北伐不积极);
——士大夫官僚集团中只有荆州系的人马得到重用,垄断官职高位;
——北伐曹魏更多是满足诸葛亮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他把整个西蜀政权和益州民众都捆绑在他的战车上,但北伐与西蜀民众的实际利益关系不大。
04
下面我们来模拟一下,如果按上述民本导向来复盘,看看后诸葛时代是否能让西蜀有更好的结局。也就是说,假如你是接盘侠蒋琬——费祎——姜维,你可以怎么做可以把西蜀这副牌打得更好。
1、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诸葛亮虽然是当世奇才,但明于大势,暗于权变。如果说,他出山之时,与刘备的隆中对还有相当的战略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先帝败军于楚”、“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之后,就应该明白,联吴抗曹已经不可能,期待“天下有变”,“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希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已成水月镜花。早该改弦更张。但是,诸葛亮是个忠孝仁义道德心很重的儒生,让他与曹魏妥协,停止北伐无异于对他整个价值观的颠覆,和要了诸葛亮的命差不多。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的开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可见诸葛亮是知道北伐曹魏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但是他被自己选定的路径所绑定,整个西蜀政权的合法性就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上,他已经出不来了,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条道走到黑。这是政治抱负绑架整个国家的典型例子,理想高于政治现实利益,最终完蛋。
那么,在后诸葛亮时代,蒋琬——费祎——姜维如果能实事求是地总结当时的大势,顺势而为,抛弃“汉贼不两立”的僵化思维,停止无意义的、劳民伤财的北伐(王朗说是“兴无名之兵”,其实是对的,刘汉气数已尽,被取代是早晚的事情),是把蜀汉这盘棋走活的前提和关键。
可惜,蒋琬——费祎——姜维都是诸葛亮的好部下、好学生,对老上级和老师丝毫没有质疑的勇气,基本上是“萧规曹随”,忠实地继承了诸葛亮的政治路线,最后大家合力,让西蜀这条日益衰落的船驶向败亡。
2、有效地团结益州当地的士族豪强势力,与民休憩,休养生息,涵养国力。
老实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蒋琬,费祎,在治理蜀国方面还是政绩卓著的,但是他们都犯了一个可以说致命的错误,就是没有有效地团结益州的本土士族势力,反而采取压制的方针,使得西蜀内部一直不稳定,至少,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本土势力对诸葛亮的北伐方略是三心二意的,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后果,一是北伐(诸葛亮也好,姜维也罢)无法集中益州所有的资源,人心也不齐,北伐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最终都是徒劳无功;同时,打压益州本土势力,导致了西蜀政权后期的人才凋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不是说廖化没本事、战力低,而是说廖化到了八十岁还出征,说明西蜀缺乏年轻的将领),治理人才和能征惯战的将军都奇缺。没有必要的人才“兴复汉室”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如果蒋琬——费祎——姜维等后继者,能抛开政治偏见,大胆启用益州本土士族豪强势力,同他们强分享政治权力,那么西蜀的局面势必为之一新。假如刘禅立的皇后不是张飞的闺女,而是益州豪强世家的闺女,这样的政治联姻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就大不一样。
与民休憩,涵养国力,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为政者的首要责任。为了一个虚幻的“兴复汉室”的名头妄动刀兵,对民众的伤害其实非常大。后世的隋炀帝杨广是又一个典型的例子。政治人物为了自己的理想,将整个国家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搞得民众疲敝,国力衰微,民怨四起,最后丢了江山。
那么,为什么必须团结益州当地的士族势力呢?
这是因为,在后汉三国时期,士族豪强势力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据易中天先生的研究,士族基本上垄断了文化、人才和仕途,本土士族是联系本地名士、乡绅乡民和当地豪强乃至官府的重要纽带,居于枢纽地位。
(“士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层。他们不是贵族(皇亲国戚),也不是庶族(普通平民)。属于平民阶级,却比平民高贵;不能世袭官职,却能垄断仕途。就性质而言,他们是“半世袭的准贵族”;就地位而言,是接近贵族的“高级平民”。他们与名士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士族是族群,名士是个人;士族必须做官,名士则不一定。但在多数情况下,名士与士族的阶级立场、道德观念、政治理想是一致的。因此士族往往充当名士的后台老板,名士则往往充当士族的代言人。”
——《品三国》·易中天)
可以说,想要发动起西川益州的老百姓拥护蜀汉,士族豪强是必须要过的坎。但是这个坎,诸葛亮过得就不好,可以说很糟。
蜀汉的官僚体系组织路线是:第一是荆州集团,上层的主要官职都被荆州集团所把持;中层的是东州集团,下层的是益州集团,也就是益州本地的士族和土豪,这是在蜀汉受到打压的。
既然长期受到蜀汉政权的打压,益州本地的士族豪强怎么会真心实意地拥护蜀汉呢?真到了急难关头,怎么会为蜀汉效忠卖命呢?
我们看三国最后的结局是,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都是因为没有有效地团结乃至融入士族豪强,最终都没有得到天下,反而是士族出身的司马一氏最终能实现统一。这也说明了,士族豪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整个帝国中的重要性,没有士族豪强,国将不国。
(关于士族豪强的问题,有机会单独讲。可以说,整个中国历史,都与士族豪强的兴衰息息相关,但是,历代统治者和大儒们看不到这一点,以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控制就是好的,这是中国古代周期性社会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到休养生息,平心而论,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费祎,都很重视的,也都做得不错;费祎主政的时候,还曾多次限制姜维的北伐;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团结益州士族豪强的重要性,所以,蜀国已有的休养生息政策,并不能让蜀国免于败亡。
3、不主动寻衅魏、吴,但凭借西川的险要,足以自保;
停止北伐,不代表西蜀就必须坐以待毙。其实,以姜维的才能,九伐中原的确是徒劳无功,但是依托西川的险峻地利之便,防守自保应该是没问题的,即便魏吴两国同时来攻,以西蜀的军事实力,也还是可以实现自保的。
《三国演义》中蜀国被钟会邓艾所攻灭,原因有二,
一是邓艾偷渡阴平,一举攻到成都城下,使得姜维扼守剑阁,长期抗战的方略成为泡影。
二是 等一批益州本土士族对刘禅的诱降,使得邓艾可以兵不血刃拿下成都和后主。
(关于蜀国被灭,请参看另外一篇文章:《蜀汉被灭,是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结果》)
你也许会问,以当时蜀汉与魏晋的实力对比,蜀汉有可能自保吗?钟会、邓艾两路大军不是把蜀汉灭掉了吗?
这是因为,益州的本土势力对蜀汉政权的三心二意,并不真的愿意为蜀汉卖命,这是导致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
——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后,江油城是邓艾必争之地,如果江油城拿不下来,邓艾会困于坚城之下(出发的时候是3万人,沿途700多里分兵把守,沿途又摔死了不少,到江油城只剩下2000人,可见阴平古道之长之险要),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又缺乏攻城器械,没有多久就会不战自溃。所以说仅仅拿下阴平不够的,必须拿下江油城,邓艾才能站稳脚跟,才有后面的绵竹之战和进取成都。
江油城的守将是本土系的将领马邈,现在有两种说法,一是马邈直接都投降了邓艾,根本没有抵抗;另一种说法是马邈伏击邓艾失败后投降了(《三国演义》中还杜撰了他的夫人李氏的坚贞不屈来反衬马邈的失节。)。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在江油城,邓艾没有遭受重大的抵抗,他还有实力攻打后面的绵竹和成都;也说明,当时江油城的军民没有多少抵抗的意志,从侧面也佐证了当地军民不愿意为蜀汉卖命。
否则,如果江油城军民合力抗击邓艾,众志成城的话,至少可以坚守不出,等待姜维的救援;那么邓艾想拿下江油城就不那么顺利,至少会受到顽强抵抗,损失势必不小,也就没有力量再打绵竹和成都了。
4、迎合“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在确保西蜀民众和当地士族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与魏晋司马集团达成政治和解,改旗易帜,实现统一。
最后,如果蒋琬费祎姜维他们能看清历史趋势,认清蜀汉绝无可能也无实力吞并魏吴,在保障益州士族豪强的政治利益的前提下,为刘禅争取到世袭王侯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就像辽东的公孙氏那样,公孙康如果不是作死,就不会被司马懿灭掉),尊魏晋司马为正朔,改旗易帜,顺应历史的趋势,实现帝国的统一。
这样益州士族豪强的利益可以得到保证,西川百姓可免刀兵劳役之苦,原来蜀汉的官僚(包括蒋琬费祎姜维他们自己)也大致会有个出路,刘禅本人不是一个政治野心很大的主公,一个世袭王侯是很对刘禅胃口的(后来刘禅“乐不思蜀”的表现也能说明这一点)。
唯一受损的只是诸葛丞相的政治理想而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个政治理想已经被证明是过时的(王朗其实是对的,诸葛亮骂他没道理)。
这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就是我要说的蜀汉“更好的结局”,如果接盘侠蒋琬、费祎、姜维能如此做,蜀汉这副牌是不是就打得更好,你说呢?这个以民为本的方案,你同意吗?
好,今天关于三国的话题就聊到这里,这是007习作的第18篇,我是Kevin.Stewart,我们下次见。
Byebye.
2019-07-29